日前,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主题的国际论坛。与会专家与企业家认为,发挥独特地理区位与政策制度优势,积极吸引全球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打造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任务。
1把服务国内消费大市场作为
打造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首要任务
1.紧紧抓住国内大市场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市场短期面临较大压力,但中长期蕴藏着巨大潜力。估计到2035年,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有可能从2020年的42.6%提升到60%左右,由此将带来数万亿美元的消费增量。在国际市场面临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服务于扩大内需的战略需求,是海南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务实选择。
2.发挥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更好服务国内大市场的现实需求。
免税购物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突出优势。从潜力看,海南免税购物仍有较大市场空间。目前,海南免税购物渗透率仅为20%,与韩国50%的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若通过与中国香港等地区联手建立免税供应链,完善免税购物服务体系,经过若干年努力,海南有可能使免税购物渗透率接近50%,届时实现数千亿元的免税购物规模是完全有可能的。
3.立足国内消费大市场强化以东盟为重点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与人文交流。
14亿人消费大市场是吸引境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撑和基础。中国美国商会2021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61%的受访外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81%的企业认为2021年本行业的中国市场将实现正增长。中国欧盟商会《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六成受访的欧洲企业计划在2021年扩大在华业务与投资。特别是在RCEP生效后,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明显提升,在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调整重构中的独特作用将逐步形成。
4.封关运作要有利于服务国内消费市场。
一方面,正视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国内市场能力较弱等现实,在对标世界高标准经贸规则中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产业高水平开放,明显提升海南国际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以“有效保障海南与国内市场的连通性”为目标设计“二线”,通过实行差异化、精准化的监管,保障封关运作后海南与内地货物、人员、交通工具、物品等自由便利流动。
2适应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加快构建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1.以吸引消费回流为目标实现重点服务贸易的率先突破。
一是建议引入中国香港免税商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消费者保护制度体系,发挥海南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免税商品的分拨分拣、加工配送、保税仓储与中转、贴标、商品测试等增值服务。同时,探索与中国香港共建以中高端免税商品与日用消费品为重点的国际消费品交易中心。
二是建议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共同建立医疗健康合作区,对已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通过标准评估的药品与医疗器械,可自动获得认证并使用。目前,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殊政策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征关税政策等,尽快开展中高端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合作。
三是建议借鉴瑞典经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探索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可互通转换的教育体系,在服务本地居民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能力提升的同时,为中长期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吸引我国主要留学目的地的优质教育机构在海南尽快布局;发挥商会作用,积极同瑞士等国合作建立以医疗健康、清洁能源为重点的创新实验室与商业创新中心。
2.建立面向东盟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基地。
一是率先建设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热带农产品全覆盖的现货期货交易中心。
二是建设进口热带农产品口岸加工区,通过“零关税”“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征关税”“简易通关”等政策进口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在海南进行精深加工,使产品增值30%以上再免关税进入内地。
三是按照2025年海南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的目标,吸引内地制造业企业在海南建立一批集加工、包装、保鲜、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效提高海南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3.建立以数字服务贸易为主题的自由贸易区。
一是引导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海南同东南亚国家共同建立跨境“数字自由贸易园区”“数字经济合作园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等,开展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服务等项下的自由贸易。
二是开展数字版权确权、估价、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数据资产管理等服务,打造服务国内、面向东南亚的数据定价交易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开展以5G消费级应用为重点的产业布局,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医疗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开放政策,积极同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开展以5G为基础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娱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