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定下"小目标":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时间:2021-11-24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一经提出引发了广泛探讨,作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汽车行业走在了减排降碳的前列,这一点在广汽集团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1月19日,第十九届广州国际车展正式拉开帷幕,主场作战的广汽集团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2035目标,做出最为积极的应对。与其他车企倾向于在“收官”之战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不同,广汽集团侧重于聚焦未来,几乎所有的规划均与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牢牢绑定。

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双碳”目标的战役已然打响。一个引领行业的品牌不仅能在洞察市场、尊重用户的前提下完善产品布局,更是谋求在深层次的价值高度层面引领甚至改变行业的发展方式。历练伟大的征程中,广汽集团从未停下。

“双碳”目标融入全产业链条

盛会伊始,广汽集团重磅发布GLASS(GreenLow-carbonforAchievingSustainableSuccess)“绿净计划”的具体目标和举措。从上海车展正式发布,到广州车展被赋予更深入的思考,GLASS绿净计划旨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净计划”的具体目标是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全生命周期”意味着广汽集团从起步阶段便将研发、生产、消费者使用环节全链路考虑在内,为达成这个目标,广汽提出三大措施。

第一是全周期管理,系统推进从研发到生产,从购买到使用回收的全链条碳排放管理。在使用环节,联合开展消费者“减碳”活动,探索建立汽车消费者碳账户,从企业奖励开始,逐步实现个人消费者减碳额交易变现。此外,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推进碳捕集技术等碳汇开发方法的研究应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约6.7亿吨,其中74%来自使用环节,26%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环节。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碳中和最大的压力不是来源于制造和汽车的前端,而是后端消费者,占比79%。但我们不能强迫后端消费者,只能通过有收益的行为去引导。”

第二,将广汽埃安打造为广汽首个零碳工厂,在2023年实现零碳排放,并立足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零碳汽车产业园区。

第三,进一步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及节能汽车占比。“智能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混动化”两条路线同步发展,广汽传祺全面混动化,2025年实现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50%、2030年实现新能源车占比50%;继续开展包含氢能动力在内的替代燃料车型开发。

顶层设计的加持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为广汽集团朝着既定目标前行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然而,新能源汽车面临着续航、安全、充电三大行业痛点,如何解决消费者痛点,是车企”双碳“征程中亟需打破的藩篱。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纯电市场,上演了一场关于电池技术的“军备竞赛”,全新的电池技术与形态不断涌现。

事实上,通过系列技术研发成果的落地,广汽集团基本克服了续航和安全的难题。目前搭载最新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的AIONLXPlus,最高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的横空出世也有效解决了电池安全的痛点。

不过充电便利性成为制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掣肘。今年国庆期间新能源车主在高速路上“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将充电难焦虑摆在台前。这一问题的凸显,背后是电动汽车销量的井喷。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13%,相比2020年同期5.8%的渗透率有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

为解决充电难这一痛点,今年10月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发布了超倍速电池技术和A480超充桩。但是超充技术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颇高,其普及过程相对较长。而基于全新GEP3.0平台开发的全系车型换电版本,将从2023年开始陆续投放市场。

未来广汽集团将以超快充技术和换电技术为支撑,着力推进“2^6能源行动”,即实现:电池可买可租,可充可换,可慢充可快充,容量可大可小、里程可长可短,可买电、可卖电,可回收可梯次利用。

“2^6能源行动”背后让冰冷的“碳中和”“碳达峰”表述背后有了更多温度和暖意,在切实解决用户充电难题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超出期待的附加价值。

推动全体系进阶,实现价值回归

全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每一个身处其中者试图紧握重写游戏规则的画笔。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汽车从产品到生态全面重塑,资本赋予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新动力和无限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显现,汽车行业的发展逻辑有了深刻变革。

自去年以来,新造车企业比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凭借互联网思维、灵活的体制机制等在资本市场一路狂奔,与此同时,长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股价也纷纷上涨。相较之下,广汽集团似乎未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的红利。今年前三季度,广汽集团营业收入为551.17亿元,同比增长28.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84亿元,同比增长5.63%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