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新股密集破发 打新稳赚时代已成过去
时间:2021-11-19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近段时间,新股接二连三破发,令不少投资者对打新望而却步。10月至今,A股市场破发新股已达到10只,破发数量创近15年新高。从背后原因看,估值、定价过高是新股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股发行制度逐步完善

历经30余年,中国资本市场在不断摸索中前行,新股发行制度也历经三次重大改革。2014年以前,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不限价;2014年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为44%,次日起涨跌幅限制为10%。2019年后,科创板和创业板先后实行注册制,两大板块新股上市首日均不限制涨跌幅。

在限定上市首日涨跌幅以前,2010年至2012年曾出现大面积的新股破发,总数超140家。受此影响,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A股曾出现14个月的新股发行空窗期。

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由于普遍定价较低,新股极少出现破发现象。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新股破发也较少,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超170%,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超180%。新股破发潮主要从新股询价机制改革后开始,由于定价明显提高,一二级市场差价缩小,导致新股密集破发。

破发在全球市场很常见

注册制试点已实施两年有余,新股发行有条不紊。截至11月17日,A股市场今年内已上市新股460余只,融资规模超过4500亿元,数量创历史之最,融资金额为历史第四高。新股询价机制改革后,有10只新股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以至于投资者申购热情大大降温,个股弃购率创历史。

事实上,新股破发在全球市场很常见。以港股、美股来看,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均超过20%。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最低,仅5%左右,最近一年破发率为2.2%。

英国、日本、新加坡市场中,新股首日破发率超过15%。另外,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正不断走高,近3年已超过30%,最近一年已接近40%。

破发内在原因:

估值、首发价格偏高

为何10月后新股会接连破发?从背后逻辑看,主要有内在和外在的两大主因。

从估值来看,新股询价机制改革前后对比发现,10月以后上市的新股平均市净率3.2倍,10月以前平均市净率为2.33倍,改革后新股市净率估值提升了37%。从市盈率看,10月后上市新股平均市盈率为44倍,10月以前平均市盈率为31.22倍,改革后市盈率估值提升了41.5%。

同时,新股高价发行开始非常普遍,10月后发行价超过50元的高价新股达到10只,占当期发行新股比例近四分之一;今年初至9月末,发行价超过50元的新股占比只有11.7%。

从破发的10只新股看,大多数是估值较高的个股。以上市首日破发最明显的成大生物看,公司首发市净率5.42倍,首发市盈率54倍,发行价格更是达到110元,这样的估值远远高于询价机制改革以前的新股。整体看,上市首日破发的10只新股市净率都超过3倍,市盈率超过50倍的有6只,发行价超过50元的也有6只。高股价高估值成为新股破发的一大诱因。

从行业估值来看,破发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是同期可比行业市盈率的2倍,10月后上市的科创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也比同期行业平均市盈率高。

不过与美股相比,A股新股的首发市盈率不管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要低很多,这也是A股比美股破发率低的原因。

破发外在原因:

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

历史数据统计,上市首日、次日或之后破发新股并不在少数。自2000以来,A股出现了七轮新股破发潮,除2021年外,主要集中在2007年至2008年、2010年至2012年、2018年三个时期,这些时间段里均出现市场情绪不佳、流动性趋紧的外部环境。

复盘历史发现,在新股限价前流动性是股市破发的催化因素。具体来看,2018年2月-10月,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均值8.3%,社融(新增)月度平均增速为负数,2012年末至2013年末,社融平均增速略低。

今年10月份,虽然新增社融同比增长不少,但从杠杆资金来看,融资融券交易额不到1.3万亿元,低于今年1月至9月的平均成交额1.9万亿元。10月日均成交额也创下自7月份以来最低水平。杠杆资金是风险资金的代表,杠杆资金成交额大幅下降意味着流动性的退潮。另外一项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国债利率也有所上调,10年期国债利率日均接近3%,高于8月、9月的日均收益率。

破发的时间段内,A股大盘指数表现逊色,多为下跌状态。2008年上证指数回撤较高,2010年跌幅超过35%,2018年跌28%以上,2021年涨幅甚微。

询价新规重塑打新生态

注册制下,定价权交予市场,出现新股破发,是一二级市场对新股定价博弈的重要体现。

根据询价新规,新股询价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同时还取消了新股定价突破“四值孰低”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这两项修订客观上为新股定价中枢的抬升打开了些许空间。必须明确的是,“询价新规”并不能强制机构去报高价,最终的定价仍由机构自身主导。

询价新规以来,机构对新股预测定价的平均值上限接近180元,下限近150元,注册制后至询价新规之前,机构预测定价上下限平均不到55元。注册制新股询价新规加强了新股定价市场化,使得报价博弈加强、难度加大,出现首日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