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天筹备。北京证券交易所自宣布设立之日起,便按下了市场建设的“快进键”,新三板市场跑出改革“加速度”的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也进一步彰显。
81家企业。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今日集体亮相,其稳健的经营状况、突出的成长性、细分领域的领军地位,为这个新生的交易所市场奠定了稳固之基。
超400万户投资者。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调整后,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大幅增长,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好转,更多投资者将有机会通过北交所分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红利。
51件制度规则。两个多月来,北交所制度建设步稳蹄疾,7件基本业务规则、44件细则和指引指南,构建起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多元、包容的自律监管体系,勾勒出北交所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点。
今天,北交所将开市交易,新三板改革发展也由此正式跨入“北交所时间”,多层次资本市场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2014年1月24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首批全国企业集体挂牌仪式在京举行。
改革步履不停:
新三板发展迎来“北交所时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三板是我国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探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全国股转公司”)2013年正式挂牌运营。此后,新三板市场不断优化完善基础性制度,推进改革发展。
2014年,新三板推行基础制度改革,引入做市制度,市场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挂牌公司数量突破万家。同年,分层管理机制实施,新三板分为创新层、基础层。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新三板在发展中也遭遇了流动性不足、定价不够科学合理、融资功能未得到较好发挥等问题,部分已挂牌企业选择主动退出新三板市场。
2019年2月,《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印发,其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新三板发行与交易制度改革,促进新三板成为创新型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2019年10月以来,新三板推进综合改革,以设立精选层为抓手,推出了公开发行、连续竞价交易、转板上市等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完善了市场功能、优化了市场生态,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精选层融资发展。
近年来,新三板在发行审核、持续监督和交易机制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与不同层次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建立了“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巩固了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全口径服务的能力。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新三板全市场累计服务企业13457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4%,民营企业占比93%。
2021年9月2日,北交所宣布设立,这不仅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设立北交所,构建适宜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构建“投早、投小、投创新”市场生态的关键举措。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
北交所扬帆:
继往开来启新程
脱胎于新三板市场的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有机衔接,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北交所坚持上市公司从创新层企业中产生,北交所的公开市场投融资服务,将对创新层、基础层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和“反哺”功能。转板机制的建立,则开启了三个交易所市场共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看来,北京证券交易所肩负重任,致力于打造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开市将更加有效地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完善全链条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无疑更有利于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诸海滨认为,北交所的开市运行,有望推动北方及东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我国资本市场纵贯南北的新格局;同时,北交所开市也有利于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加速我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升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北交所开市首日,首批81家上市公司集体亮相。
■
2020年7月27日,精选层设立暨首批企业晋层仪式在北京举行。
整体来看,首批上市公司充分体现了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这81家企业经营状况稳健、成长性较为突出,大部分属于行业细分领域的“排头兵”。具体来看,81家企业涵盖2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企业占比87%,平均研发强度4.2%。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向记者表示,北交所的设立,对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突显企业价值、规范公司治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助资本的力量,一批优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够做优做强;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创新企业将能够“一朝闻名天下知”。北交所在推动科技与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