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战场。
近年来,银行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在业内看来,数字化转型其内涵比金融科技更为深刻,和银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战略层次更高。但对银行业来说,当千军万马都投入这场“军备”竞赛中,这场转型痛点何在?去向何方?
11月3日下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科技主题论坛上,民生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屠其俊、腾讯企业微信银行业高级总监薛青、富民银行智能数据部副总经理黄鹏、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CMO张文鹏与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齐聚“全面数字化赋能下的银行‘危’与‘机’”圆桌对话,共议当前银行业正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变革。
银行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
富民银行智能数据部副总经理黄鹏指出,银行业数字化实现的典型路径分为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业务化以及业务智能化五大阶段。而经过几年沉淀,银行业务目前已基本实现线上化,整个银行业现处于业务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的中后期,未来的方向是实现数据服务化以及智能化。
而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随之而来的挑战亦有许多。
民生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屠其俊谈及商业银行数字化难点时指出,从近几年商业银行数字化实践来看,顶层设计的缺失是数字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多是某些节点上数字化业务领域的推进。
因此,民生银行内部提出来,不但要在业务和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同时要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台,包含决策、管理乃至运维。
“如果只是业务和数据上数字化了,而决策、管理和运维不能达到统一,银行的整个数字化进程推进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及天花板。”屠其俊说道。
此外,屠其俊指出还面临着如何挖掘数据价值和可持续的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互联网公司强势进入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领域,与银行争夺中间收入,银行利润率在下降;另一方面,数字化需要大量资金成本的持续投入,这对银行是一个新的挑战。”屠其俊具体阐释道。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则指出,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着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治理两大挑战。他指出,以微众为例,客户量达到亿级后,数据量达到PB级,想在规定的时效内完成业务处理难度很大。此外,在大数据领域,银行有大量业务需要做实时决策,比如反欺诈、多维数据分析等。因此微众银行推出了自主可控的一套大数据平台,并在过去两年持续优化框架,不断提升其效率,并引入相关框架支持反欺诈和多维分析,使基于数据的决策更敏捷。、
关于数据治理,姚辉亚表示,当银行数据越来越多,隐私保护越来越严格,怎么保护数据安全,怎样管控数据质量?微众做了大量尝试,并建立了专门的对于数据治理的一套治理架构来确保流程和工具管控好数据质量与安全。数据治理在业内的探讨刚刚开始,未来会投入更多力量构建一套可持续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支持业务增长。
黄鹏还提出了银行面临的关于意识思维层面的挑战。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将传统的静态分析思维转向实时动态运营的思路。以往金融业的数据应用更多是“偏向于静态的统计性分析,比如报表,监管的报送”,而在数字化场景下,要求银行具备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思路,这是与过去迥乎不同的“数据逻辑回归模型”,即从数据中得出业务的趋势和假设,然后在过程中实时验证和迭代优化的模式。这对从业者的思维转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实现数字化的一大难点。
此外,黄鹏表示,数据安全合规方面和应用层面“懂金融、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挑战也很大。
普惠金融迎来下沉机遇卫星遥感需求井喷
无疑,普惠金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战场。
屠其俊指出,从普惠金融字面意思理解,“普”是互联网银行可能能够快速地做到的,因为金额比较小。“惠”则是国有大行更具备优势。但数字化为普惠金融的深度推广带来新机遇,从银行角度来讲,过去依靠传统手段做普惠成本过高。所以必须要依靠于数字化,才能做到“普”。而随着数字化带来的成本降低,银行可以更多把“惠”普及到大众。
而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和数字化转型深入,也带来了银行业对金融科技技术本身的大量需求。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CMO张文鹏指出,五年前的金融机构对于卫星遥感影像技术还属于试探性的需求,但疫情暴发以来,基于卫星遥感的影像技术在农业信贷领域的使用日益普遍,需求井喷,似乎令新型金融产品从诞生到行业通用的孵化时间进一步缩短。
张文鹏对此表示,这背后,是传统业务模式中,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群体普遍存在信用状况评估难、缺乏有效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导致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时往往面临业务量难提升、不良率偏高等问题,且展业过程存在较高的服务成本,这些问题在农业信贷领域表现尤甚。
“这项金融科技技术比较新,因此某些金融机构对此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未来,如何让这些新金融科技应用更好地接地气,更好地实现场景化适应性,以及通过标准化的嵌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