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贷联动"蓝海"市场在哪里 深圳中行称将探索7万家科创长尾企业
时间:2021-11-10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商业银行试点“投贷联动”业务5年,各家银行仍在为股权、信贷如何推进落地艰辛探索。

近期,“投贷联动”因选择权贷款等创新业务备受关注。股权还是债权,哪一种是更适合当下中国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仍需时间检验。但毋庸置疑,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能否融到资仍是个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各大商业银行推进“投贷联动”业务的逻辑已经有所分化。有的商业银行主打“选择权贷款”模式,通过银行集团内外协同实现投贷联动;有的银行则看到了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的另一面,仍有不少科创领域的长尾用户未获得科创融资。

基于这一对市场判断的不同,商业银行策略随之分化。

模式之问:投还是贷

商业银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一直困扰着金融业界。

此前浦发硅谷银行发布《中国科创企业展望2020》,仅有18%的受访企业获得贷款及信用贷款,受访企业中仅有3%预期下一年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大部分受访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引入风险投资及战略投资者。

从监管到机构,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但“投”的业务模式与“贷”迥异,而且市场规模偏小。受外部经济变化及宏观调控影响,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更倾向于选择明星项目、知名项目、成熟项目。

科创企业的“供给”增长极为迅速。全国有4400万户小微企业,9500万户个体工商户,根据科技部数据,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7.5万家、22.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

科创企业的增长,需要对应的融资。不过,即便是“专精特新”企业,甚至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框架下也并非全部拿到了银行授信,更不用说巨量处于初创期的中小科技企业。

收益之问:难在“算大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有投贷联动方案落地,股份行中,光大、平安近期亦有相关举措推出。

例如,去年12月,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刊文称,“金融业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制定更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融资体系,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深圳中行组建“科创金融与综合经营部”,推出中银科创贷、创业担保贷、科创选择权贷款、科创人才卡等,回应科技企业初创、成长、壮大期的金融诉求。

但国内商业银行仍未有批量化落地“投贷联动”的案例,主要难点在于“算大账”,也即银行与内外部合作机构未能建立健全的收益风险分担机制。

“深圳目前有1.8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万余家拥有专利企业,有超过7万家初创科技企业,商业银行科创金融业务的新‘蓝海’在上述类型企业构成的长尾中。”深圳中行科创金融与综合经营部负责人杨巍认为,这与风投、战投机构类似,也即“算大账”。

目前,国内主流的投贷联动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选择权”模式,该模式最为知名,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认股选择权协议,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的价格指定投资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持股,指定投资机构通常为投资功能子公司或者风险投资机构。二是“跟贷”模式,商业银行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信贷投向相匹配的VC或PE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投贷合作联盟,由商业银行为合作机构的投资企业提供授信便利。

此外还包括参投基金模式、与境外子公司合作模式;但前者在资管新规实施后,通过理财资金参投政府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的模式已大幅减少,后者更多在于信息互通和客户共享。

观察银行主要投贷联动产品或业务模式发现,商业银行不再满足于讲述点对点的“投贷联动服务某家创新企业”的案例故事,而更期待以投贷联动为基点,构建大综合金融服务框架,打造一个涵盖本行自有业务体系与VC/PE机构、政府、高新技术园区、学术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在内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杨巍认为,通过采用投贷联动模式后,银行得以借助与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机制,触达更早期的科创企业,在贷款收益-风险评估模型中引入可分享预期投资收益,让“大账”的科目更丰满,进而可激发银行支持科创产业的动力。

期限之问:多久为宜

尽管投贷联动面临模式、协同方面的诸多难题,但通过股权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最终实现银行集团的整体收益提升,仍被认为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银行要发展科创金融,要尽可能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银行所需的风险补偿”,杨巍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对传统的授信框架进行特定改革,重塑探索科创企业授信创新体系,提升对科创企业价值的评估能力。

深圳中行的做法是,在公司金融发展的指标下单列科创类业务。去年,设立于香港的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5亿元规模的中银资本科创股权投资基金,中银资产与招商局资本联合发起设立深圳市中鑫招商信息技术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8亿元。今年4月,深圳中行推出“中银科创贷”,细分了从国家高新、专精特新、股权融资、纳税情况等8大场景。中行表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