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发改委官方网站公示了一则信息,已同意长城汽车(601633)在德国成立长城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在此之前,长城汽车曾宣布将以德国为起点,正式进军欧洲市场,进一步参与全球化竞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选择在德国设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德国也渐渐成为了领克、爱驰等中国车企出海的首选地。
中国车企加速走向德国市场的另一面,是德国汽车巨头在大力强化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奔驰、宝马、大众的高管均表示,要加大对华的投资,尤其是在电动化方面,将实现更多的纯电动车型本土化生产。
实际上,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中德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一直非常密切,这种合作互动不仅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还上升到了产业与产业之间。尤其是在汽车“新四化”的背景下,中德汽车产业之间的互动正在迈上全新的高度。
不久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德两国在汽车产业的合作主要聚焦于燃油车领域,但未来双方的合作互动一定是紧密围绕着智能化和电动化展开的。
张琳表示,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会进一步升华中德汽车产业之间的合作,而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则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颠覆性的效果。
电动化
为产业合作开启新篇章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合资合作,德国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日趋紧密,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多数德国汽车企业最为重要的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宝马集团在全球销量达232.48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达77.74万辆,占据其全球销量的33.44%。2021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今年1-9月,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达66.96万辆,占总销量193.22万辆的34.65%。
事实上,除宝马外,戴姆勒、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也在逐步攀升,多家德系车企高管曾在诸多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已成为其第二故乡。
“中国汽车市场对于德系车企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赘述的。”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过去十几年时间,中国汽车产业给予了德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以很高的信任度,中国消费者对于德系汽车产品也很认可,这些都助力了德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在他看来,展望未来,中德两国的汽车产业将围绕着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方向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与德国联合发布了《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旨在加强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2018年,双方又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旨在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这两项声明的签署,对于中德两国汽车产业而言,具备里程碑般的意义。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大产业变革趋势使得中德汽车产业间的互动进一步升华了。
“通过过去20多年的合资合作,德国汽车企业侧面助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为双方现在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张琳认为,面向未来,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模式将更加广泛,互补性也会更强。
记者发现,围绕着电动汽车领域,目前中德车企的互动已非常频繁、紧密。例如,早在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2018年,长城汽车与宝马签订了合资协议,组建光束汽车公司。据悉,这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电动车合资项目。
“除了整车方面的合作,我们更欣喜的是看到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合作。”张琳表示,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以宝马与宁德时代、大众与国轩高科为代表的中德双方整零合作。
事实上,宁德时代在起步阶段便与宝马展开了合作,德系车企对于产品质量和流程管理的严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宁德时代对质量的把控和对供应链的完善。
有分析认为,在电动化转型的驱动下,中德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已遍地开花,中德双方在整零合作上的水平也明显提升。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入股国轩高科,深度布局动力电池领域;而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也有望于今年年内投产。
张琳认为,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中德两国除了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有广阔的空间,也有望在碳足迹追踪、碳交易体系建立及积分核算方面展开更多的对话。
智能网联
是合作的下半场
汽车电动化转型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目前,在汽车产业界,关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步达成了上述共识。
中国对于汽车智能化的转型趋势嗅觉灵敏,又拥有在5G、大数据、卫星定位导航、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转型速度极快。而这也为大量德国车企提供了天然的智能汽车研发和测试土壤。
“放眼全球,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基础设施是非常领先的,同时,中国还具有超级丰富的道路场景,这些都将吸引德系车企加强在中国的布局。”张琳表示,目前很多德国车企都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放在了中国,同时,德国汽车工程师也更乐于与中国车企交流,以吸收新的技术迭代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