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三届进博会相比,今年的技术装备展区,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动。
该展区节能环保专区更名为“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并将主题定为“低碳发展,绿色复苏”。
“对中国各产业而言,低碳和数字化两大转型是挑战更是机会。”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进,低碳以及零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这其中,包括氢能等在内的绿色能源,当仁不让地受到追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进博会现场注意到,本届展会上,围绕氢能源的展示已经不单单只是终端应用场景的独享,整个产业链各环节都有相应企业参展。
“目前,中国正迎来氢能发展重要机遇期,氢能相关技术装备加快发展,技术不断突破。”TüV南德大中华区工业服务总监SimonLemi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巨头掀起进博“氢”风
“中国市场氢能方面的潜力非常大,国内已经有36个省、市针对氢能的普及和推动推出政策。我们一定要及时响应号召,对中国氢能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是首次参加进博会,合斯康新能源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首席执行官李伍兹11月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能观察到的是,除了贸易之门进一步开放外,关于‘双碳’目标、节能减排在本届进博会上得到充分演绎,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外资新能源企业而言,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终端应用等核心环节。这其中,由于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业态等方式进行存储、运输,其危化品的属性,使得储运成为“卡脖子”环节。
作为储氢环节的头部企业,合斯康新能源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的是最新一代高压气态储氢容器——IV型储氢瓶,具有质量更轻、循环寿命更长、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等特点。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超过60万IV型储氢瓶投入全球市场运行。
氢能潮涌的中国市场,使得包括合斯康新能源等在内的外资企业,加快氢能相关技术、产品在国内的落地。
“我们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从事贵金属新材料及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研究。”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本届进博会上,这家来自德国的科技企业重点展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此外还覆盖贵金属循环利用、光伏导电浆料等。
谈及低碳、可持续发展,艾周平滔滔不绝。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贺利氏向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延伸并非偶然,“我们在贵金属领域的积累,尤其是铂族催化剂,恰好是燃料电池的重要一环,这有助于我们水制氢业务的深入开展。”
实际上,制氢是不少企业涉足氢能领域优先选择的环节。
当前,制氢方式主要有四种: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及其他。而为了区分制氢途径的清洁度(碳排放量),上述四种方式又可以归类为“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灰氢”——以化石能源为原料,通过甲烷蒸气重整或自热重整等方法制造的氢气;“蓝氢”——虽然用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取,但同时使用碳捕集和碳封存(CCUS)。
在西门子展台,该公司展示了与国内公司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案例。今年6月份,西门子与协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推进“蓝绿同行”的绿色气体业务。“我们跟西门子的合作重点是两块,一个方向是零碳化,另一个方向是智能化。”11月6日,氢能事业部执行总裁、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周振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绿氢方面,该公司已经启动相关项目,在洽谈和进入规划设计的规模已超百兆瓦。
同样加快中国氢能业务布局的还有霍尼韦尔。今年7月份,该公司与宝武集团旗下氢气气体公司达成合作,将为其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制氢站。
本届进博会上,霍尼韦尔展出了30余项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该公司在氢能、储能、生物燃料,碳捕获、使用和储存(CCUS)等方面的低碳技术。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氢能对于“碳中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未来,中国完全脱离煤炭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我们能解决好二氧化碳的分层问题,使得‘灰氢’变成‘蓝氢’,并利用于诸多使用场景,待到‘绿氢’成本大幅下降代替‘蓝氢’,实现逐步过渡。”
产业成熟亦需携手推进
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正在成为巨头们的“宠儿”。
11月7日,在工业气体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的展台上,国内快递龙头企业中通快递与空气产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快递业的运营场景中推广新能源物流车辆的应用,并基于中通转运中心布局和空气产品公司加氢站点布局,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低碳绿色物流示范运营场景。
在快递运输环节,是柴油车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针对此次合作,中通快递副总裁金任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在氢燃料的加注这个环节如何进行全国性规划布局,做一个深入的探讨。我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