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碳中和主题论坛:‘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发展”活动上,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推出《首席气候官·碳中和先锋企业竞争力报告(2021)》,分析“双碳”目标及相关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对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营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及其中国子公司、合资公司等)在降碳减排方面做出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
报告将企业类别分为一般企业、低碳环保企业、高耗能企业以及金融企业四大类,兴业银行、中国太保集团、马上消费金融、美团、中国飞鹤、通威集团、中国绿发、优衣库、霍尼韦尔、伊利10家代表性企业收入碳中和先锋企业年度案例,希望借此为广大企业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样本,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低碳相关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我国已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宣布,体现了中国气候治理的雄心,一年以来密集的政策发布、实施行动,也正在稳步推动气候雄心转化为实际行动。COP26召开前夕,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两项关键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在10月底相继发布,再次展现了我国气候治理的雄心。
2021年初,21世纪经济研究院就开始组建跨部门的碳中和课题组,就一系列重大事件组织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并推出首席气候官、碳中和周报、净零碳城市等一系列产品和研报。在前期一系列的努力与积累的基础上,课题组推出《首席气候官·碳中和先锋企业竞争力报告(2021)》(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碳中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能源结构的变化,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对整个生产方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同时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将从供需两侧同时影响企业的发展。
政策锚定重点行业,政企“双轮驱动”
能源领域是上述文件首先提出的具体领域,在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其中《意见》首次提出了2060年的具体目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各国推进煤电机组关停淘汰进程有关。即便是在减煤上非常激进的欧洲,仍有相当比例的成员国将错过原定“2030年退煤”的目标时间。《意见》通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这一目标,明确了我国“减煤不退煤”的整体规划。这一方面体现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煤炭的调峰价值,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进行兜底。
在工业方面,《行动方案》的十大行动中,有五个都提到了“园区”的管理。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的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在减排降碳管理上容易做到协同一致,因此成为碳达峰破局的重要落脚点。作为工业领域绿色低碳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园区可以整体性地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建设、运维成本,另一方面更方便进行监管。目前,国家鼓励高耗能产业进园区,特别是石化化工产业。
集中化表述也出现在了钢铁、建材、建筑用能、交通、循环经济等方面。例如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部分要求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等。
而利用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消费活动进行低碳“塑形”这一思路,几乎贯穿了一年来所有低碳政策。
实现“双碳”目标所带动的投融资规模无疑是巨大的,私营部门的资金现阶段并未达到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规模,而为了撬动私营部门资金投入绿色产业技术发展,2021年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全国碳市场的上线。
据报告分析,与欧洲碳市场和美国的区域碳市场相比,中国全国碳市场目前碳价较低。碳定价需要反映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完善碳定价机制、明确碳价信号,是全国碳市场下一步的建设重点,碳排放统计核算则是基础。
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成必答题
如果说2016年被誉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那么2021年可谓绿色金融崛起之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的顶层设计“1+N政策体系”,《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021年,央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排位甚至在宏观审慎和防范风险之前,并提出绿色金融体系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双碳”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是央行提出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之一。
报告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百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巨大的资金需求,更多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