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之下,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俨然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
在氢蓝时代创始人、董事长金晓辉办公室中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广东省地图,上面插着大大小小的旗帜。这是成立三年来氢蓝时代“攻城略地”的成果,也是我国氢能与燃料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我和团队经常在这里一边查看地图,一边思考氢能产业链布局和示范场景应用的落地规划。”金晓辉说。
从2018年创立至今,氢蓝时代已发布多款氢燃料电池系统产品,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聚焦氢能创新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21年1月,氢蓝时代132kW氢燃料电池系统产品通过国家强检中心认证,该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单堆系统额定功率突破130kW。
在国家“双碳”目标之下,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俨然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氢能产业发展元年。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1处提到“氢”,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加氢站建设以及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50年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18%,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全球将迈入氢能社会。
为何选择氢燃料电池作为创业方向?这与金晓辉的早年经历密不可分。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老炮儿”,金晓辉职业生涯的前18年在上汽集团,辞职创业前担任上汽新能源商用车平台主要负责人。他深知新能源汽车产业迭代的“支点”在于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蝶变。2017年,他决心聚焦氢燃料电池产业,南下深圳创立了氢蓝时代公司。
日前,金晓辉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在他看来,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是国际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迭代创新的终极选择,深圳以及广东要在全球氢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把握住产业布局的最佳机遇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科技、产业创新和先行示范的创新高地。
氢能是新能源汽车迭代创新终极选择
南方财经:2018年国内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您当时为何笃定选择氢能行业?您对于未来氢能产业发展有何预期?
金晓辉:人类能源的发展历史是脱碳加氢的过程。氢能的能量密度高,氢源广泛,与传统锂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续驶里程长、充能时间短、低温性能好,而且氢能源全产业链更安全、绿色、清洁。另外,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将低于电动车。绿色氢能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碳达峰”战略契合,所以在未来氢能是国家能源战略、双碳战略以及新能源汽车迭代创新的终极选择。
氢能源无论在生产端还是消费端,都具备实现零碳排放的潜能。因此,未来3-5年,氢电将根据各自优势场景并行发展;从更长期来看,氢能将在全社会“多能互补、三网融合(电网、热网、燃气网)”中成为主角,使用比例和应用场景会更加广泛。
南方财经:自创办之初,氢蓝时代就选择从氢燃料电池系统和零部件切入,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您看来,头部企业应该在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上发挥什么作用?
金晓辉:燃料电池系统是氢车的“心脏”,有着很高的技术壁垒,也是关键的卡脖子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是整合拉动上游产业链、下游整车企业和示范场景的主体,国家在相关产业政策中也明确了构建以燃料电池系统企业为龙头,带动基础材料和零部件共同发展。当前,政策鼓励氢燃料电池车在中远程、大负载的重型车辆上先行示范,氢蓝时代在大功率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上,以及打造相应示范场景上,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
南方财经: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技术和产品突破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金晓辉:我们核心技术团队有20年的研发经验,从2017年技术团队从全球集结,不到4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比肩全球的突破。这首先得益于我们对核心技术的持续聚焦和自主创新,目前我们有超过60%资金投入在研发领域,包括研发团队、产品开发、测试设备等。其次,我们在核心技术能力上敢于下真功夫,公司已具备底层软件开发能力,推出了氢蓝时代独有的系统计算及仿真平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领先。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每天都会碰到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问题,不是膝盖“磕破”了,就是手臂“摔伤”了,创业就是不断受伤、不断愈合的过程,只有锻炼出一身钢筋铁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氢蓝时代“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的双轮平衡发展,具备挑战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实力。
示范应用场景是氢能规模化关键
南方财经:氢能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亟需补上的短板?您有哪些建议?
金晓辉:当前,伴随燃料电池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以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氢能正加速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另外,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壁垒和成本瓶颈也在逐步打通。从锂电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