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研报被抽查 监管层警示函纷至沓来
时间:2021-10-2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本次监管抽查的四大行业——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恰好是近一年来利润丰厚、但又被严监管的行业。

10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证监会各派出机构于今年8月开始了对券商研报的抽查行动,对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四大行业进行了专题研报抽查,这或是10月份券商分析师们接连收到各地证监局警示函的原因。

“监管并没有发函件说要怎么样,但是对券商研究所提示了要注意国家的政策走向。最近陆续有券商因研报违规接收到的监管警示函可能只是一部分,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的相关警示函发布。”有知情人士称。

10月以来,各地证监局对多家券商或分析师下发了警示函。

10月22日,深圳证监局对国信证券3名分析师下发警示函;10月19日,安徽证监局对国元证券及其分析师出具警示函;10月15日,福建证监局对兴业证券及其下属3名分析师出具警示函。

此外,10月14日,安信证券分析师的公众号被腾讯采取封禁7天的措施,这一举措被市场认为是净化证券咨询服务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更早之前,今年6月4日,上海证监局对申万宏源的分析师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

“以前都是券商的投行、营业部等部门受到监管重点关注,券商分析师被警示挺少见。因为分析师发布观点本来就是基于客观信息、数据之上的主观判断,跟投行要按照一板一眼的规则来办事还是不一样的。像最近国信证券被警示的宁德时代那篇研报,你说他要能预测吧,也能预测;但是离谱夸张,也的确夸张。”有机构投研人士称。

据前述消息人士称,监管的抽查行动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之前分析师们发布观点的时候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接下来监管会注意甚至变严,券商的合规部门也可能有更多的把控;第二,上述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四个行业的观点发布,需要顺应国家政策。

四行业专题研报被抽查,分析师发言要严谨

本次监管抽查的四大行业——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恰好是近一年来利润丰厚、但又被严监管的行业。

据上述消息人士称,10月地方证监局下发的警示函中,可以确定兴业证券事涉一篇医美行业报告,安徽证监局对国元证券的警示函虽然没有具体点明涉及哪一个报告,但业内人士认为同样与医美行业研究有关。

有券商投研人士猜测,监管这一抽查行为,或许意在引导分析师及二级市场资金,要顺应政策的严监管引导,而不是作为资本推手,刺激相关行业继续野蛮生长。

例如,在医美行业方面,2020年9月,刚上市没多久的爱美客一举成为资本的宠儿,甚至其话题关注热度一度超过贵州茅台。

整个2020年,资本市场热炒爱美客,其股价从刚上市到年末,实现翻倍;而到了今年7月份,爱美客的股价又在年初的基础上翻了一倍。

然而,在上市公司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医美产业链公司人为制造“容貌焦虑”、暴利“疯狂收割”的事件屡屡被曝光,每个事件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血淋淋的医疗事故。另,整个医美行业的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等问题亦不断被消费者投诉。

医美行业乱象受到管理层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政策发声,严加监管。

2021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决定于6月-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并发布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其中一项工作任务是,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未经依法审查取得批准,严禁发布医疗广告,或以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专题(栏)、健康科普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虚假信息,券商研报也不是法外之地。

8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以及使用患者名义或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等医美广告乱象。

在8月份,上交所、深交所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底层资产中禁止“医美分期贷款”入池,此要求仅针对新发ABS,已发行的不受影响。医美概念股亦闻声大跌。

“一连串的严监管政策,明确表明国家对医美相关产业过热并不是那么支持。而部分券商收到了警示函,‘敲打’的意义大于实质性处罚。”上述券商投研人士称,这次两个证监局对券商研报的警示中提出的问题,其实也都是比较细节的。比如,安徽证监局警示国元证券的研报存在资料来源标注不明确、数据选取不够审慎、研报分析不够客观、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到位等问题;福建证监局指出,兴业证券的研报个别内容数据列示错误、文字表述不严谨,未准确标明个别数据出处,存在具体判断或观点论述不够严密,底稿未记录个别数据的演算方法与过程。

乱象频发,券商研究公信力出现危机

本次对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四个行业专题研报的重点抽查,只是强监管行动的一个小插曲,监管层真正盯住的应是券商研究乱象频发背后的深层问题。

问题一:发布上市公司不实信息被“打脸”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