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分小众行业,藏着一家志向远大的企业,针对防雷领域,中光防雷(300414)潜心专研经营几十年。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中光防雷榜上有名。
近日,证券时报“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采访团走进中光防雷,“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几个大字便醒目地出现在公司办公大楼一楼大厅,这也是“中光”名称的由来。中光防雷董事长王雪颖向记者详细解读了中光防雷发展壮大历程,同时畅谈企业远景规划。经过34年的深耕,中光防雷成为国内首家以雷电防护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并在通信、轨道交通行业的防雷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并努力拓展航天国防、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的防雷市场。
随着智能时代的加速发展,雷电防护行业发生变化,市场需求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智能化、系统化、大数据方向发展。目前,中光防雷旗下雷电防护产品和服务正快速融合和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着力布局5G商用市场,做好技术储备提前量。
女承父业传“薪火”
中光防雷的前身名为中光公司,是由我国著名防雷专家王德言教授于1987年创立,至今已走过34年风雨岁月。
在中光防雷现任掌门人王雪颖眼中,父亲王德言以发展民族防雷产业为己任,秉承“有利国计民生、造福人类社会、创建一流产业、光耀中华民族”和“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的产业报国理想而在成都创建公司。自创立以来,中光防雷一直秉承“为中华民族争光”的企业宗旨,以创造高端品牌的产品为战略定位,专注于雷电防护业务。
回忆中光创建之初,王雪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年国内正在发展无线通信联网,众多的通信铁塔需要避雷针保护,而传统避雷针仅仅只能将雷电流引过来并传达至地面,对于雷电流带来的强电磁效应并不能有效防护。在此背景之下,父亲王德言就在传统避雷针防雷的基础上,进行电子避雷器的研发和生产。
2004年,中光公司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为了更好地夯实“雷电防护”主营业务,王德言在高新区成立了“四川中光防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创始人,王德言更是国内雷电防护专业的奠基者和探路者,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光防雷宗旨精神,早在2005年,王德言就筹划了接班事宜,有计划地培养接班人。
19年前,王雪颖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密码学专业毕业,在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后,进入深交所电脑工程部担任交易系统工程师一职,至2005年,父亲发出邀请,面临人生的抉择。从内心来讲,王雪颖非常珍惜在深交所的工作机会,并希望在自己热爱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学业特长;另一面则是,50岁才辞职“下海”创业的父亲,彼时已经年近70,寻找接班人已提上日程,而独生女王雪颖便是首选目标。最终,在父亲王德言的多次劝言之下,王雪颖不舍地辞别深交所回到成都。
与传说中的家族企业接班故事一样,王雪颖同样不想头顶“少东家”的光环做事,而是作为普通新员工进入到中光防雷市场销售部工作,女承父业带领团队进军海外市场。2010年,中光公司股份制改造完毕,正式更名为“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沿用至今。2015年5月13日,中光防雷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以雷电防护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目前注册资金3.25亿元。
此前,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运维专业委员会曾为中光防雷出具过公司防雷产品在通信行业中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名列第一证明,目前在沪深两市中,防雷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50%以上的上市公司只有中光防雷一家。根据2020年报数据披露,中光防雷在通信领域业务的营业收入为2.5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过半(57.04%),毛利率也达到26.20%。
时隔十余年,再次回到深交所,王雪颖感慨颇深。王雪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人生有得有失,能够传承父亲对国家防雷事业的“薪火”,让中国民族防雷产业在国际雷电防护领域持续发展壮大,过往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拿下国际大客户
目前,中光防雷是专业从事防雷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防雷工程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也是先进防雷产品全球供应商和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王雪颖指出,中光防雷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石油化工、新能源、航天国防、建筑等基础产业;产品种类齐全,性能优良,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及防雷工程服务需求,与国际领先企业展开全面的竞争。
在王雪颖进入中光之初,在传统避雷针、防雷接地和防雷工程方面,中光防雷已经在国内行业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传统雷电防护行业相对较冷僻、产品应用层级较低端,中光急需产业升级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加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进入跨国优秀企业的核心配套供应链体系,是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的重要战略。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产品和管理体系的要求非常高,进入跨国供应链门槛的难度非常大,这对当时防雷行业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王雪颖进入公司后,担任配套事业部项目经理,主要负责跨国公司配套业务的拓展。2005年底,中光公司建立国内第一条SPD自动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