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成立、第三支柱养老政策呼之欲出等利好消息频出,养老金融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在21世纪金融研究院近日举办的“金融助力中国‘银发经济’市场发展”闭门研讨会上,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就养老保险等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其认为加快商业保险服务养老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周延礼认为,目前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仍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比如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建议考虑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扩大试点范围等。同时,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制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税收等政策上要给予养老保险大力支持。
周延礼还提出,要稳步推进养老金改革、丰富第三方机构发展,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商业保险机构在健康管理、社会养老、医疗支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广泛参与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和财政等方面的压力。
疏通老人孤独问题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21世纪》:你认为“银发经济”应从哪些角度切入?目前高龄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周延礼:解决老人临终关怀、发展养老产业的问题,绝不是一门从老人身上赚钱为思考起点的生意,也不仅是“银发经济”的研究课题,老人最需要解决精神上的“孤独”问题,关注老人心理安慰更为重要。
所以养老产业需要想办法帮助老人解决沟通问题,如帮他们获得充足的资金,帮助他们雇用专业人士与老人多沟通交流,支持相关新兴业态参与到养老事业发展中去,支持相关人力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想办法帮助老人管理好积攒一辈子的“养命钱”,让他们心里有数。
发展“银发经济”可以把慰藉老人心理、疏通其孤独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保险公司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相关业务问题,如果能把该问题切实解决好,那么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21世纪》:商业保险纳入第三支柱建设后,存在哪些压力?
周延礼:国务院把商业养老保险纳入第三支柱建设,是赋予保险业的一项重任,也是对保险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如何完成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之一。国家已经把商业保险纳入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之列,未来商业保险做得成效如何,是保险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但我们要切记,不要把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态势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将其看作未来经济发展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机遇。
另外,发展第三支柱不仅仅是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还有一些专用的金融产品,更主要的是个人储蓄也具有养老属性,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收储蓄利息税问题。如果有银行专门做一个养老储蓄账户,账户上的钱不提取,我们就需要考虑是否收利息税。同时,我们现在个人所得税比较高,希望这些税收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累起来支持我们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速研发创新型保险产品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21世纪》:目前商业养老面临哪些重要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去做?
周延礼:从经济实力来看,我们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时机非常好,也对养老、医疗提出了全面性、冲突性和持续性的要求,保险机构下一步需要思考该如何去做,这是摆在保险业面前较为迫切的问题。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支柱多种形式的养老金融保险产品提供者,还做得十分不够。因此要加速研发创新型保险产品,更好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当前,在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首先,2018年5月起实施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总体感觉还存在“叫好不叫座”“上座率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如何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扩大试点范围,使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发挥应有作用,需要保险业、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相互协调,进一步明确甚至扩大试点范围,这也是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其次,目前养老年金保险有5800多亿准备金,但是相对养老保障发展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可谓杯水车薪,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快相关政策规范落地。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应对当前形势的发展,保险业自身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在人身险保费当中占比较低,仅2%左右,这些积累的准备金占GDP比重还不到1%。
从老百姓的认识上看,养儿防老、政府养老、储蓄养老观念仍占主流,大家依靠政府养老愿望还是比较迫切,而商业保险发展起步较晚,人们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来转变观念。但我相信,未来人们会逐步接受商业养老保险及其发展职责定位。
稳步推进养老金改革落实养老保险税优政策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
周延礼:首先,下一步养老保险要重点考虑制定发展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税收等方面,能够接受一些国际性的统一做法,比如将401K这种操作方式引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