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咱们研究院门口有两个保安亭,那都是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增材办副主任童朝健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初入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如此巨大的展品让记者吃了一惊。
从高铁站繁昌西站出来,驱车穿过市中心后往北走8公里左右,繁昌3D打印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便坐落于此。往北再多走几公里,便能看到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安徽芜湖繁昌区,曾遍布水泥建材、冶金铸造等传统企业。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崭露头角,繁昌逐步告别挖石头、吃资源饭的老路。3D打印正是其中的代表产业。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逐点逐层累积叠加形成三维实体的技术。增材制造作为代表性的颠覆技术,对传统的工业流程、生产线、生产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持续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从2013年引进第一家专业从事3D打印机研发生产的企业,繁昌3D打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辖区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正向全国产业链最齐全的增材制造产业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探究3D产业在安徽芜湖繁昌区集聚的动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保安亭是3D打印的
在产业园的中心,坐落着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随着离大门口越来越近,两个色彩斑斓、造型圆滑的保安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从大门口走进去,类似的建筑还有凉亭、护栏。
“这些建筑都是由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童朝健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走近一看,便会发现这些建筑都具有相同的特点: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堆叠而成。
踏入研究院一楼展厅,塑料材质的镂空灯罩、一体成型的运动鞋、金属熔模铸件……由园区企业生产的不同材质、造型“怪异”的3D打印成品琳琅满目,除此以外,还有特性各异的3D打印材料、规格从小到大的3D打印整机。
西部证券分析师李伟峰指出,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不需要事先制造模具,不必在制造过程中去除大量的材料,也不必通过复杂的锻造工艺就可以得到最终产品,具有“去模具、减废材、降库存”的特点。该技术适用于新品开发、快速小批量零件制造、复杂形状零件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除此以外,3D打印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区别于传统加工技术理念“制造引导设计”,其可以实现“设计引导制造”,完全实现创意驱动,制造出符合特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丰富的展示品展现了繁昌3D打印产业完备的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从零开始,繁昌3D打印产业发展时间至今仅有8年的时间。
2013年,繁昌引进第一家专业从事3D打印机研发生产的企业;2014年在全国率先高标准规划建设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2019年获批建设省级3D打印特色小镇;2021年繁昌增材制造(3D打印)入选第五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
短短几年,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繁昌区保持创新发展定力,聚焦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已经集聚60多家3D打印企业,完成涵盖设备、材料、软件、服务等领域较完整产业链布局,聚焦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新招引的盛赛再制造增材制造项目、超高速3D打印智能工厂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成为全区增材制造业发展的又一支生力军。上半年,繁昌区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5.4亿元,同比增长13.5%。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并跻身国内增材制造产业第一梯队。”童朝健说。
从“无中生有”
到产业集聚成势
繁昌,古称“春谷”,所在的区域有皖南门户之称。从繁昌坐高铁两小时可到上海,一小时可到杭州,半小时可到南京。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去以矿石开采、砂石运输等传统产业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产业结构限制了繁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何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摆在繁昌面前一道难题。
当地政府发现,长三角地区对模具和零部件有着巨大需求,结合区位优势以及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繁昌将目光聚焦在3D打印技术上。
“无中生有”,回顾3D打印产业在繁昌区发展的历程,童朝健用了这四个字总结。
目标既定,发展3D打印产业,繁昌区走出了多步漂亮的先手棋。
坚持高标准扶持。繁昌区成立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繁昌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高位谋划、顶格推进。出台了《关于3D打印产业集聚基地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围绕厂房和人才公寓租赁、设备购置、上市奖励、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立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每年设立5000万元3D打印产业专项资金,对携带科技成果落户的企业,给予人才、场地、研发等方面支持。
招引高质量项目。繁昌区聚焦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成立增材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