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双碳”目标不仅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社会系统化、规模化的减碳提出了新的要求。
刚刚履新不久的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博士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由于现代产业链条高度融合,各个环节交叉关联,未来真正的碳中和应当是整个产业链的净零排放。因此,西门子在中国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将以数字化创新和跨领域知识与经验,在中国携手各方伙伴共创绿色生态,赋能打造端到端的零碳产业链。
作为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西门子将力争至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针对供应链,西门子将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目前,西门子已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并计划自2022财年起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
肖松认为,碳中和将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随着减排潜力的挖掘,越往后难度越大,要冲刺碳中和终点线尤其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撑,因此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是打造端到端零碳产业链的关键所在。
打造零碳产业链,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21世纪》:作为刚刚履新的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能否谈下西门子中国在碳中和方面的整体考虑?
肖松:西门子中国在低碳发展方面一直有清晰目标和行动计划。
西门子早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的2015年,就已成为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自身运营方面,2014至2020年,西门子中国为西门子全球碳足迹减少54%作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供应链,西门子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向客户,西门子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赋能数十个行业的上万家客户节能增效,促进产业低碳转型。
《21世纪》:西门子提出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在实现上述目标、打造零碳产业链上会采取哪些措施?
肖松:供应链是产业碳中和的关键一环。有数据显示,工业产品的碳排放超过90%产生于供应链。面向供应链,西门子中国加强对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评估,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并计划自2022财年起,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
目前,西门子中国已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提高能源效率、现场发热和供电、购买绿色电力、实施节能流程、优化物流、减少商务出行,以及应用再生/可回收材料等7大领域帮助重点供应商推进绿色转型。
2020年10月,我们正式设立“西门子中国供应商日和可持续发展日”,邀请200余家顶级供应商参加,聚集多方力量,为实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西门子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供应链减排20%,到2050年达成供应链碳中和。
《21世纪》:打造零碳产业链对企业、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肖松:在“双碳”目标的推进下,企业自身需要转换“新赛道”、谋划“新布局”,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进转型。企业要灵活应变,时刻关注自身发展的战略是否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目标相匹配,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打造零碳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应主动挖掘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企业的节能减排投资热情,形成对产业链上下游绿色转型的正向激励。正是着眼于此,西门子中国推出了“零碳先锋计划”。
《21世纪》:如何确定产业链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从灯塔项目走向规模化实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肖松:不同行业产业链的碳排放现状有所不同,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异,所肩负的碳减排任务也有所不同。同时,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均不一致,因此行动方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量身定制。
低碳转型从灯塔项目走向规模化实施,首先需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结成联盟,共创绿色生态。各方伙伴应凝心聚力,确立清晰的减排目标。
其次,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企业碳中和的战略与规划。碳中和之路需要全局思维和长远规划,这并不仅仅关乎技术,还要登高望远,在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推动转型。
其三,企业需因地制宜,在“高碳”上做减法,在“低碳”上做加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迭代优化。
打造零碳产业链关键是科技创新
《21世纪》:早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西门子是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国减排效果如何?
肖松:目前,西门子在12个办公园区和制造工厂进行了包括暖通空调和照明系统能效提升等在内的能效改造和维修项目,并将继续在更大范围推进该类项目落地。同时,西门子已经在14个园区和制造工厂实施了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并计划在更多制造工厂新增这一系统。此外,西门子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园区以及31家运营企业已采购并使用绿证电力,公司将持续深入贯彻这一减排举措。
《21世纪》:从西门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