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网10月14日发布消息称,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长治市、江苏省常州市、浙江省金华市、安徽省铜陵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山东省诸城市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这则消息的核心内容只有185个字,几天之后被网友戏称为“字越少,事越大”。果然,在消息发布三天后,“大事”来了。
10月17日晚上,有微博、微信账号发布了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政策剧透”,核心内容包括“缩短学制,改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普及高中,高中分特高、普高、职高。把专业教育迁移至高中,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便于发现并培养偏科偏才的学生”等。
“双减”以来,全社会的教育焦虑达到高潮,这则“剧透”给本已高涨的社会焦虑再添了一把火。以至于各实验区纷纷发布声明的同时,教育部新闻办官微“微言教育”在10月18日连发两则消息予以辟谣。
多位接近政策制定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仅传言中的“缩短学制”“普及高中”不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改革内容,甚至“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并不神秘,其主要内容就是落实此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三文一会”。
实验区的12个“聚焦”
“缩短学制”的传言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多个实验区主管部门纷纷出面辟谣。
深圳市教育局、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类似信息应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及公众号发布为准,对非官方渠道的信息请勿轻易采信。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核实,网上该说法并非事实。浙江省教育厅和金华教育局相关处室均回复,“没听说此事”。西安市教育局表示,该说法不可信。
但由于官方消息“字数太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猜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教育部已经推进相当长时间的既定工作。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三个重要文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为了贯彻上述“三文一会”所推动的落实举措。
至少从2020年初开始,各地就开始申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知情人士介绍,一些地方极为积极,“多次向所在省教育厅、教育部及直属单位汇报情况,请求支持,因为一旦获批,实验区有可能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
最终入选的12个地区,横跨东、中、西部,涵盖了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级市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021年7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12个实验区名单及其行动方案已经确定。目前,金华等个别地区的行动方案已经当地审议通过。
据官方信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他介绍了实验区的12个“聚焦”:聚焦提高思政课质量、保障学生安全、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激发办学活力、巩固提高普及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特殊教育质量、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等。
今年7月24-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又在北京举办了2021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讨班。参加者除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外,还包括12个实验区教育部门负责人。
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次研讨班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贯彻开班同一天发布的“双减”政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作了开班报告,在他部署的下半年基础教育六项重点工作中,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为与“双减”并重的工作。
缩短学制已争论多年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本来按部就班地平稳推进,根据公开信息,《金华市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已经印发,但尚未全文公布,另外一些实验区的行动方案已经提交当地深改委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但近日出现的“缩短学制”等传言打破了平静。
多位接近政策制定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仅传言中的“缩短学制”“普及高中”不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改革内容,甚至“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传言称实验区将“普及高中”。实际上,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1.2%。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今年5月撰文称,这一数字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预期值,同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高达94.6%,按国际标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
如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淡出政策话语,转而被“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所替代。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