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万联证券成立20周年,同时也是其资产管理业务展业10周年。
资管新规后,万联资管发力“固收+”业务,在资管业务的转型上卓有成效。2016-2018年,万联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下降的情形下,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逐步提升,这显示出,应资管新规的要求,万联证券在不断压缩通道业务规模,但不断增加的收入,则证明了其主动管理转型的成功。
这一转型优势在2019年、2020年得以持续。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万联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于2019年排名证券行业第38位,2020年上升到第33位。
快速成长的背后,万联证券做对了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了万联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李晔。
李晔称,想要在券商资管的“固收+”赛道里做出竞争优势和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这类产品的定位是“固收+”而不是“+固收”,只有稳健的固定收益来源,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因此,万联非常重视固收投研方面的工作。
此外,万联证券围绕主动管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有“变”的部分,亦有“不变”的部分。
Q&A
21世纪:介绍一下万联资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达成这些成绩万联资管推进了哪些业务或制度上的变化?
李晔:公司一直以来很重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尤其自资管新规以来,万联资管坚持通过主动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主动管理转型,实现了主动管理规模和收入的双增长。公司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资产管理业务选择了专而精的发展方向,聚焦投资目标为“守财保值”、“生财增值”,近几年,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规划清晰、产品投资业绩优良、合作渠道不断丰富,受到了行业媒体及合作银行的认可,先后获得多个由行业媒体、专业机构及合作银行颁发的奖项。
近年来,万联资管保持初心,坚决围绕主动管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
不变的部分在于我们一直坚守投研能力的护城河,坚持不断提升我们的投研能力,持续锻造我们的核心投资策略,坚守“固收”基石策略,丰富“+”弹性策略,争取为客户创造稳定收益;变的部分在于我们持续不断优化和变革我们的内控运营能力。一方面持续加大系统建设投入,以业务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优化流程,提升内部协同能力,加快响应速度,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内控机制和策略,控信用风险、防流动性风险,促进业务平稳发展。
21世纪:现在行业中对固收+这个“+”什么、“+”到什么程度,还有分歧,你如何定义这个产品?
李晔:“固收+”产品是一类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一定是纯债,广义来说,理论上只要能稳定提供收益的资产或者策略都可以归于此类,例如市场中性策略等)打底,加以配置一定比例的弹性资产(例如股票、可转债、衍生品、其他资管产品等)的资管产品。“固收+”产品所面向的客群通常是不满足纯债类产品收益,却又不想承受较大市场波动风险的投资者,因此,“固收+”产品主要是追求在回撤可控的基础之上,中长期获得超越纯债资产的收益水平。
“固收+”产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配置理念,力争降低组合的波动与回撤,提高产品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固收+”策略通常会涉及多个资产类别,“+”的部分目前来看主要包含:股票精选策略、可转债策略、打新策略、量化策略、定增策略、衍生品策略以及FOF策略等,或者是上述某几个策略的组合策略。
“固收+”产品或策略并非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但其产品数量,规模增长、策略多元性等自2019年以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热度背后反映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目前国内资管产品总规模已超百万亿元,但高风险权益属性的产品类型占比较小,比如权益类公募基金只有3万亿左右。由于中国投资者成熟度较低,且股市波动较大,稳健投资仍然是最长期、最稳定、最大化的投资需求,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信托等机构,其大部分资管产品都是针对这一需求而设计的。
由于资管新规之前监管环境的不同,银行、保险和信托等银保监监管的机构发行的产品可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高于标准化债券类产品的收益,长久以来,浮动收益的债券型产品,其生存空间并不大;同时风险收益波动较大的权益类基金,又无法满足这一类市场最大的投资需求。因此对于资管机构而言,在资管新规后新的监管环境下,如何利用自身的投资专业性,打造一类可以承接此类需求的产品,是亟需重视的问题,“固收+”产品也正由此应运而生。
第二、非银类资管机构出于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诉求,需要逐步放弃低alpha的类货币和纯债投资赛道,专注于固收增强的部分。
第三、资产管理市场长期缺乏“中等风险中等收益”的产品和策略,主流资产和策略往往集中于有效前沿的两端,呈现哑铃型分布。“固收+”产品和策略本质上是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体现,因此可弥补单一资产或单一策略风险收益特征分布不均衡的弊端。
21世纪:现在市场上做固收+的机构很多了,你认为万联资管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什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