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前,孙武在中国的兵书经典《孙子兵法》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队和战争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死生存亡之所在,领导者绝对不可不察。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远离了刀光剑影,但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经济生活中。因此,我一直以为,除了身体的健康、人身的安全和自由以外,投资可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但是,许多人对投资的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在生活中忽视了对投资进行研究与学习,最后导致事倍功半,让多年的辛苦毁于一旦。
在今天的社会,对于一个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进行过仔细计算的人而言,他很快就会发现,优秀投资的投资收益会占到他生活中财务收入的一大块。同样,如果投资面临亏损,他也很快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很难补上投资上的损失。
投资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出来。
投资的重要性
让我们假设有一个人,大学毕业后,23岁参加工作(在当前教育制度下,这是比较常见的参加工作的年龄),他每年的税后收入是10万元(这也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比较普遍的收入),在进行了合理支出以后可以存下5万元(让我们假设这个人比较节约)。在未来的时间里,他的工资和消费每年都以4%的速度增加,这样到60岁退休的时候,他的年收入达到43万元,当年消费则为21万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以上的模型算是一个比较中等的模型,并不算特别离谱。也就是说,这个模型可以代表不少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那么,在这样一个模型里,投资对于这位标准的普通人,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在第一种情况下,假设这个人,这辈子都不投资,所有的钱都换成现金放在银行,那么他这辈子从23岁工作到60岁,这38年中的总收入会是860万元,总支出会达到430万元,还可以存下430万元。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假设这个人每年能够把手上所有的资产,取得10%的投资回报,那么他这辈子的总工资收入仍然是860万元,总支出仍然是430万元,但是他可以存下整整2747万元。这其中的差额,就来自于投资。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位投资水平尚可的人来说,他的投资回报会在37岁那年达到17万元,而当年他的工资收入则也是17万元。他的投资回报第一次和他的工资收入持平,并且从此以后远远高于他的工资。在45岁的时候,他的当年工资是24万元,投资回报则是48万元,是工资收入的2倍。在60岁的时候,他的当年工资是43万元,投资回报则达到248万元,是工资收入的6倍。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每年取得10%投资回报的人来说,尽管10%看起来并不太多(实际上也不是很多,一般投资界的高手都会取得20%左右的长期投资回报),但是他的投资重要性已经在37岁那年就和他的工资收入平起平坐,而在后来则远远高于他的工资收入。更何况,这里仅仅计算了60岁以前的情况,而一般人到60岁就需要退休,投资却可以一路做到90岁。
投入心血与热情
可以看到,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只要认真对待,投资的收益是可以远远大于工资收入的。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在对待自己的投资上,投入了和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多的心血与热情呢?
人们为了工作加班加点,不惜在单位对着电脑屏幕一盯一整天,晚上陪客户喝酒喝到扶墙回家,甚至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还在想着单位勾心斗角的事情而夜不能寐。但是,许多人却连自己买的基金是谁管理的,这个基金经理究竟如何,自己买的股票财务状况怎样,商业竞争力如何,都完全搞不清楚。
厚此而薄彼,岂不误哉?
而如果以上的这位投资者,每年把自己的投资亏掉10%,那么在他60岁退休的时候,尽管工资收入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他拥有的财富只会有158万元,只有每年取得10%投资回报的6%。
所以说,一个会投资,一个不会投资,对于这两种情况,哪怕大家的工作一样、开销一样,但是后者在一生辛劳以后,在60岁时只会有前者6%的财富,而前者的财富则会相当于后者的17倍。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投资只不过是一件闲暇时随便玩玩,了解一下就好了的事情吗?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曾经有一段感叹,天下之人努力奋斗,穷尽智能,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而来,所谓“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想想看,今天的社会莫不如此。除了那些真正为了理想而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起早贪黑,为的最主要的,其实只是月底结算的工资。
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以后你的工资不管怎样都照发,你还想早上7点起来去挤地铁吗?你还想在公司的工位上一呆8小时吗?你下班以后还想加班吗?带薪去海南休假,难道不会让你更愉快吗?而对于投资这样一件可以比工资带来多得多的财务回报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重视呢?
有人也许会说,现代人的生活早早就要买房子,然后还一辈子的房贷,所以没法投资。其实,对于那些早早买房的人来说,他们本质上也是在进行投资:他们相信房价会继续上涨,是未来最好的投资品,因此选择了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