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内广告一年吸金13亿,“元宇宙”是汤姆猫的机遇还是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上市公司汤姆猫频繁活跃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迅速给自己贴上了“元宇宙”的标签。
公司专挑一些跟元宇宙相关的提问进行回答,“虚拟现实”、“NTF”等元宇宙最热的概念,汤姆猫似乎全插了一脚。
上市公司汤姆猫的前身,名为金科文化。2017年,金科文化作价49亿元收购“会说话的汤姆猫家族”海外公司Outfit7100%股权。2019年,又把原有的化工业务全部出售,变成了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今年8月,上市公司最终更名为“汤姆猫”。
汤姆猫,这个诞生了11年的IP,如今依然在全球不断吸金。
2020年,汤姆猫各种游戏内广告的收入就达13.8亿元。公司还试图效法“精灵宝可梦”,将汤姆猫打造成一个“超级IP”。
然而可惜的是,无论是动画,还是衍生品,汤姆猫打造“超级IP”的一系列尝试,都难言成功。
相伴而来的,却是公司实控人和前董事长的大规模减持股票。就在去年,汤姆猫的前董事长、出生于1988年的王健,就曾因违规减持金科文化股票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在王健减持的同时,实控人朱志刚及其亲属也在大举减持。
曾有媒体统计称,王健及朱志刚合计套现超过10亿元。
近期公司关于“元宇宙”的一系列表述,同样引发了巨量争议。一时间,炒作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监管部门也发函问询。
这只11岁的“汤姆猫”,能承担起建构“元宇宙”的时代重任吗?
“被困在广告里”的汤姆猫去年12月,时任汤姆猫董事长的王健,因违规减持金科文化股票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在王健减持的同时,朱志刚及其亲属也在大举减持,从2018年6月到王健被调查,朱志刚及其亲属累计套现3.54亿元。
连续两任董事长都在疯狂减持,有人质疑汤姆猫的经营状况是不是出了问题。
毕竟2019年,汤姆猫就曾业绩暴雷,因计提商誉减值等原因,公司亏损28亿元。2020年虽然利润扭亏为盈,但从营收上看,较之2019年还更少了。
汤姆猫这家公司的名字最开始是叫“浙江金科过氧化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氧系漂白助剂SPC(过碳酸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5年上市后,这家化工公司迅速调整了业务方向,开始往互联网领域进军。
2016年,金科花29亿元收购了“杭州哲信”100%股权。杭州哲信是一家以移动休闲游戏发行运营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而生于1988年的王健,正是杭州哲信的创始人之一。
真正让汤姆猫变成汤姆猫的,是2017年的一场收购案。金科文化斥资49亿元收购了汤姆猫系列IP的母公司。
汤姆猫的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广告,今年上半年,汤姆猫来自广告交易平台的广告收入为7.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了79%。
汤姆猫的广告收入,主要通过跟广告营销服务商合作,获取广告主的营销需求,将该等广告向公司移动应用产品用户进行推送展示,展示方式包括插页、横幅、奖励视频、视频广告、应用墙等多种形式,进而获取广告收入。在汤姆猫的广告中,游戏、电商、短视频、在线教育、新闻资讯、线上商旅等行业的移动应用产品广告占比较高。
高度依赖广告的汤姆猫正面临着极高的风险。
一方面,最近国家刚下发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受众用户主要是“纸尿裤玩家”的汤姆猫势必会受到影响,日活下降。另一方面,汤姆猫的广告类型如“游戏”、“在线教育”等类型的广告都是监管重地。
而且广告植入太多,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孩子们玩儿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一个广告就会跳转链接,甚至误操作购买商品,家长自然也不愿意孩子接触这样的游戏。
汤姆猫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未来可能是凶多吉少了。
汤姆猫的动画、衍生品等IP生态难言成功不过汤姆猫显然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营收结构出现了问题。
2017年提及公司未来的展望时,汤姆猫把广告收入放在第一位,而2018年,则是强调了文化IP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由此看来,那时候的汤姆猫已经打算往IP生态转舵了,不过从近两年的财报来看,这场转向并不成功。
近几年来,汤姆猫的IP开发除了Outfit7之前已经在做的系列动画片外,还有开亲子乐园、生产IP衍生品等等。然而在2019年的年报中,金科文化却闭口不提在IP版权上的收入。不过在2019年的年中报中,金科文化曾表示目前衍生品开发、亲子乐园等线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但报告期内仍处于持续投入阶段,对公司短期业绩有一定影响。
2020年汤姆猫的IP生态持续扩大,数据来看变现效果并不好。新商业服务业务即亲子乐园、授权业务即IP衍生品、媒体影视业务即动画业务的营收,加起来只有1.48亿元,占比加起来还不到全部营收的10%。
汤姆猫已经11岁了,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还能超过4亿人次,对一款休闲游戏来说,能保持这么长久的活力并不容易。
有着强大用户基础的汤姆猫,为什么IP变现之路如此艰难?
其实“会说话的汤姆猫”这个IP的发展路径,跟“第一IP”精灵宝可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从游戏起家,其次都在主游戏之外推出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