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航运价格已涨至风口浪尖,由于商品需求激增加上疫情打乱供应链导致运价暴增,全球航运业日均收益创13年新高。
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公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9月10日,代表结算价格的中国出口集装箱指数(CCFI)报收3157.60点,创出历史新高,相比上周上涨60.02点,涨幅1.9%,相比去年最低点834点,大涨279%。
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航运价格不断刷出历史新高,风险也在日益加剧,一方面由于运费上涨采购成本增加,一些需求正在减少;另一方面不少船公司不断新上造船、造箱项目,一旦供需断裂将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
因此,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在当前行情下从事航运、货代等业务盈利可观,但长期来看对行业发展并非益事,犹如“涸泽而渔”,“客户都死了,你还从哪挣钱?”
航运价格不断刷新高
同期,反映即期市场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SCFI)平均值为4568.16点,与上周相比上涨65.51点,涨幅1.5%。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SCFI首次站上2000点,在今年4月底突破了3000点关口,7月中旬冲破4000点,如今仍在持续刷出新高。
“之所以会出现现在这种紧张的局面,其实归根到底是贸易结构的问题。”一位从事供应链管理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国际航运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由供求关系决定。就拿现在面临的情况说,我们国家疫情恢复的比较好,产能上去了,美国那边一直在疫情期间它的贸易、生产等方面出现问题,它只能从中国大量的进口,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他们开始补库存的时候,我们大量的货在往那边运,所以就打破了原来的正常的贸易流或者运力的搭配,大量的船往那跑,船靠不上码头,下来的东西积压在港口,然后因为美国的疫情造成了他们的仓库、卡车等周转不及时,整个疏港的能力就降低了。”
据海关统计,我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已连续保持了14个月的正增长。今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出口11.66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外贸出口需求不断增加,但物流产能有限,因此一舱难求、一箱难求进一步加剧。
简而言之,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全球对商品和原材料需求激增,同时由于疫情的反复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远洋船舶可用运力。
一个集装箱
赚1000美元
当前,在港口拥堵的影响下,港口的业务量和利润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上海港今年上半年就赚了去年一整年的钱,大多数航运公司、货运代理公司也在最近几个月都获得了丰厚利润。
中创物流董秘楚旭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货代利润翻倍很正常,有的翻了六七倍。“今年的差价是比较明显了,运到欧洲、美国的都到什么程度了,只要拿到仓位,基本上一个集装箱赚1000美元是没问题的。现在一个仓位能炒到2万美元的价格,但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货物积压仍然严重。”
“之所以美国那边积压严重,就是到了美国之后靠不了港,或者是其他一些地方一旦船上有疫情,当地会要求你在这边先停14天之后才允许你靠港,整个的周期变长了,然后到美国又卸不下货,所以就导致了运力紧张。”楚旭日也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当美国、欧洲码头一旦效率起来了,运力将会是过剩的。
楚旭日认为,虽然疫情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论疫情得到控制与否,航运价格一定会在涨到极致之时下降。“现在你定的仓位比你本身的货更贵,到了那边贵到人家受不了了,大不了就不买了。还有就是那些有定价权的产业,你的产品涨价再贵人家也得买,但这又会造成当地的通胀,而且涨到一定程度也卖不动了,所以这个运价不会一直维持。”
楚旭日表示,随着运价升高,一些纯做货代的小公司接单量也会越来越少,虽然靠周期挣了很多钱,但长期来看还是会被打回原型。“比较有优势的是做综合业务的大公司,能够面对市场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
多家海运巨头
宣布冻结运价
此外,前述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在当前航运格局之下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寡头的垄断。“从上一轮经济危机之后,经历了一轮造船周期产生了很多的运力,那段时间国际运力市场整个的运价也比较低,所以也造成了很多原来船公司出现了大量的整合,现在的几大船公司的整个运力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集中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定价原则比较容易趋同,以后市场的价格受这种影响也会比较多。”
“你看这段时间有一部分的船公司也提出来,不再加价了,因为运价继续涨下去将严重影响贸易,出口成本和采购成本都增加了,需求就会下降,为了涨价最后把客户全杀掉,让贸易出现了结构上的破坏的话,对他们也不长远。”
据悉,目前海运价格、集装箱价格的异常高位运行,已经引起了全球监管机构、立法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近日来自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海事监管机构召开了全球航运监管峰会。会议讨论了多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包括疫情后国际海运相关的需求和供给分析,当前海运行业面临的困难,海运行业受影响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何种举措可以使海运行业重回正轨等等。
此后,全球第一大航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