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持续好转,宏观流动性阶段性宽裕下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建议继续积极参与本轮风格切换。保持均衡配置的同时,配置重心继续向价值偏移。首先,国内经济与政策环境整体向好,预计国内经济8月见底后将逐月改善,短期扰动缓解后四季度经济将回归常态;政策缓解供需矛盾。期货投机逐步缓解后,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料在8、9月份见顶回落;同时,政策预期持续纠偏,政策效应积累改善基本面预期。其次。年底前宏观流动性将保持阶段性宽裕。四季度降准有望在10月份落地;同时,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行,流动性也将持续外溢;散户和游资是近期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市场流动性环境有望持续改善。最后,四大信号已明确。风格切换进行时,配置上依然建议保持均衡,重心继续向价值偏移。结合景气与估值,寻找细分赛道正向预期差,具体从三个方向入手:左侧布局价值板块中高景气的消费和医药细分领域:继续聚焦制造和科技板块中三季报有望超预期的机械、军工、半导体、锂电;关注A股金融板块和港股互联网龙头的估值修复机会。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持续好转,政策效应积累改善基本面预期。
1)国内经济8月见底后逐月改善,短期扰动馒解后四季度经济将回归常态。受原材料涨价和疫情影响,8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MI分别回落至50.1%和47.5%。金融方面,8月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进一步回落至10.3%,结构上政府债券融资是最大的拖累项,考虑近期新增政府债净融资已回升,本轮信用周期下行压力最大的时段已经过去。外贸方面,8月出口增速为25.6%,景气持续超预期,从海外供需变化判断,预计今年三季度中国出口将维持较高增速。投资方面,8月非制造业PM中的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较前值回升3个百分点,投资端的韧性依然较强。随着政策预调微调,短期扰动因素消散,预计国内经济运行在8月见底后将逐月改善,今年三、四季度GDP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3%、5.6%。
2)政策缓解供需矛盾,期货投机受到抑制,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在8、9月份见顶回落。一方面,自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后,针对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政策不断落地,例如延长处于停产状态的煤矿到期时间,国家发改委批准部分煤矿进行产能置换等。虽然政策传导至供给端需要时间,但供需矛盾终将逐步缓解。另一方面,宽松的流动性下商品期货投机氛围较重,期货价格波动放大,部分品种活跃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偏离较大。为了抑制投机行为,商品交易所上调了热门期货合约的保证金要求,如大商所上调焦煤和焦炭等品种保证金水平;郑商所上调动力煤期货保证金比例。随着供给端预期改善和期货端投机受到抑制,我们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在8、9月份见顶回落,对中下游生产意愿改善有重要促进作用。
3)政策预期持续纠偏,政策效应积累托底并改善基本面预期。首先,除了针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政策外,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人民银行新增了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其次,刘鹤副总理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提到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继8月份专项债发行提速后,9月(截至10日)地方政府债券总发行1839亿元,发行进度已达到全年预算的62%;专项债加速下达将推动电网改造、新能源电站投建和储能等新基建的加速,支撑基建投资。最后,针对近期行业监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人民日报本周刊文强调“监管政策是一视同仁的”、“规范发展是为了促进健康发展”。虽然投资者对部分行业政策依然有担忧,但实际上近期落地的行业政策都以规范性为主,投资者的政策预期将继续修复。
年底前宏观流动性将保持阶段性宽裕,市场流动性有望持续改善。
1年底前宏观流动性依然宽松,四季度降准有望在10月份落地。海外方面。8月受疫情反复影响,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服务业改善趋势中断。我们认为9月下旬美联储议息会议公布Taper方案概率很低。欧央行9月会议决定湿和放缓购债步伐,这是对前期较快购债的校准。并不等于Taper。随着冬季临近和Delta病毒扩散,预计欧美央行的宽松退出将一波三折。国内方面,为了应对信用凤险并缓解经济短期压力,预计四季度仍然有全面降准空间,10月落地概率较大,同时,预计下周的6000亿元MLF到期将被等额续作。价格方面,银行间流动性依然偏松,预计DR007将继续紧盯2.2%的中枢,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维特2.8%~3.0%的低位区间运行,宏观流动性在年底前将维持宽松状态,2)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行,流动性持续外溢。银保监会9月8日对《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从立法依据v适用范围。相关定义、基本要求、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范。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渐进,政策加速收官,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压力加大,两者共同限制了新产品滚动后的资产配置种类和久期。6月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加速下行,Wind数据显示,3个月期限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已从5月底的3.73%回落至2.68%,下降105bps。由于预期收益下行,庞大的理财产品再滚动过程中,流动性外溢效益明显。这也是近期公募与私募产品发行持续回暖,A股游资和散户增量资金入场的重要支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