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筹办节奏正在加快,银行业也正式打响了“专精特新”客户争夺战!
9月10日晚间,北交所官方网站上线,并公布了有关审核基本业务规则,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实际上,起步新三板精选层的北交所完成注册后,很快就有聪明的银行做起了热点宣传——北京银行在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宣布:其在北京地区服务新三板企业541家,服务覆盖率达到56%;服务北京地区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75%。
“服务”这个词,内涵很广。它可以是开立了对公结算账户,或是代发工资账户;可以是一笔贷款或授信,是债承等投行服务,甚至也可以仅仅是对方买过自家行一笔对公理财……总之,我们并不缺确切知道北京银行口中的“服务”究竟内涵如何、程度深浅,但这个表态是重要的——
它让市场对银行可以以何种姿态分羹北交所成立带来的红利,有了些许认知。将这样的认知再扩延一下,我们可以借机梳理下银行为成为“专精特新”客户的主办银行,如何出招。“我们已经在加紧研究营销和服务了”,一名华东地区银行公司部人士如此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1
银行强势入局“专精特新”企业争夺战
截至9月1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达7281家,其中精选层66家,创新层1248家,基础层5967家。都处于“专精特新”企业扎堆、产业新、技术尖、民营经济活跃的区域,都较早地针对科创金融进行专营部署,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向记者披露了有代表性的经营进展:
截至10日,杭州银行服务浙江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365家,服务覆盖率达到58%。服务浙江地区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70%。
北京银行在北京当地挂牌企业的服务覆盖率是56%;服务北京地区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75%;服务全国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22%。
券商中国记者对北京银行采访时了解到,该行对“专精特新”领域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型企业。针对这些企业,该行量身定制包括结算、融资、投行、并购、代发工资、财务顾问等服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两家银行提供服务的深浅度、差异性和所覆盖客户的重合率,但一个结论可以得出:头部区域中小银行对其属地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覆盖率普遍较高,做到了较为有效的获客。
当然,一个可以预想也可以理解的情况随之出现:部分经营稳健、财务表现较好、信用风险较低、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稳定的挂牌企业,大家都盯着送上门服务。也就是说,不排除很多银行对优质客户是“过度”服务的。怎么成为这些企业的“主办银行”,才是银行在动脑筋的地方。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经审评、选拔出三批共计49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现在只有约300家左右在A股上市,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大批上市公司可以分拆旗下业务。
对于银行来说,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北交所成立了,新三板客户才变得重要;而是一直以来,“专精特新”就很重要,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募集资金专户是否在自家开立、代发户能否在自家开立、自己是否是这些客户的主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这些都是落到实处,对银行喊了很久的“商行+投行”布局的成效检验。
2
传统审贷逻辑生变
“专精特新”是什么?对于银行来说,是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经营团队、有风险资本参与的优质客群。
这意味着,银行在前期为他们提供基础信贷服务的时候,就必须从传统的紧盯财务报表(注重盈利表象)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成长性(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市场竞争力)的审贷模式转型。而且,这些成长性好的企业主融资渠道不一定只有银行信贷,它们还可以极大地借力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
事实上,这也是对监管政策与导向的一种策应。9月8日,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明确强调,要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早投小的作用,降低小微企业挂牌融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还特别指出:“持续探索投资与信贷、保险等的有机联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价值评价方式,以投资眼光综合研判企业价值,以及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融资中的增信作用。”
所以越来越多银行注重FPA(客户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它是除传统信贷外,包含股权直投、自营投资、债券承销、撮合交易等非传统融资模式的一种说法。围绕客户综合金融开展投行服务和打造增值业务,是意识先进的银行的重要展业方向。
招行想在这场检验中,拿出漂亮的成绩。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在招行的开户率达到了81.05%,今年上半年IPO公司在招行开立募资专户的比例为54.77%,两项都是市场首位。招行必然试图将优异的战绩带到北交所募资专户争夺战里。
招行相关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除了账户开立、工资代发与公司信贷等传统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向新三板企业特别是精选层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聚焦于四类需求:
一是聚焦企业债务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