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大宗商品的冲高走势,让下游工业、制造业企业承压明显,动力煤价格高企状态持续。此外,由于供给偏紧,国内部分地区限电限产,抬升下游成本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产能。
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和今年火力发电在成本、供给方面受到多重制约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成为不少工业企业当下积极布局的新方向。
工业企业频频跨界新能源
近日,被称为“泥茅”的海螺水泥,将产业拓展方向聚焦在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领域。
9月1日海螺水泥公告,公司拟收购安徽海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安徽海螺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总对价为4.43亿元。海螺水泥控股股东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海螺投资公司100%的股份,因此此次收购构成关联交易,收购事项完成后,海螺新能源公司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据披露,海螺新能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系统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电力项目的建设等,虽然成立仅三年半,但其在去年已实现净利4152.5万元。
对于公司决定收购海螺新能源公司的主要原因,海螺水泥称,一是海螺新能源公司主要经营光伏发电等业务,可为公司水泥生产提供电力支持,对公司水泥主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支撑作用;二是在聚焦水泥主业发展的同时,公司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新能源业务,有利于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级,促进公司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新能源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契合当前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公司乃至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传统工业企业,海螺水泥的跨界布局在近期并不是个例。
5月末,主营钛白粉生产、销售的中核钛白(002145)公告,公司与宁德时代(300750)下属控股子公司时代永福科技有限公司拟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设立白银中核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中核时代”)。中核时代拟从事光伏、风电等综合智慧能源的投资、建设、运营,并拟在甘肃省投资运营集中式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陆地风电等项目。
中核钛白表示,本次合资设立公司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领先优势和资源,进一步优化公司绿色循环经济布局,调整公司业务发展中的能源供应结构,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履行企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转型光伏制造成潮流
转型新能源的不仅仅是类似于水泥这样的高耗能工业企业,光伏制造端也有不少新鲜血液加入。其中,硅片制造是近年来光伏产业链新玩家介入最深的,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青海高景等一系列背景各异的厂商相继加入战局。
双良节能是较为典型的一家企业,公司原本主业为节能节水系统业务和光伏多晶硅还原炉业务,今年初着手拓展单晶硅片业务。上半年,双良节能在包头投资设立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作为GW级大尺寸单晶硅棒、硅片项目的投资运营主体,在包头地区开展大规模光伏单晶硅棒及硅片项目投资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70亿元,建成年产20GW拉晶、20GW切片项目,首根大尺寸单晶硅棒拉制成功。
目前,双良节能已启动定增,计划募资35亿元,其中30亿元用于上述20GW一期项目。公司表示,在光伏行业持续发展的趋势下,公司延伸开展单晶硅片业务,进一步拓展光伏产业链布局,充分发挥硅片业务与节能节水设备业务、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业务的协同共振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双良节能表示,公司将借助于此加快实现从专业设备制造商到零碳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布局。通过实施募投项目,为行业提供优质产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
在谈到硅片赛道受追捧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硅片技术在收敛,单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将保持主流地位,硅片环节目前大量新企业进入,也是看到了硅片环节未来技术格局较为稳定,并且新投产线不会在短期内被颠覆,投资风险较小。
钧达股份是制造端向光伏转型的又一个案例。公司原本主营汽车零部件,与光伏并没有太大关系。公司的转型方式是通过收购切入,根据公司披露的重组方案,计划以14.3亿元的价格合计受让捷泰科技51%的股份;重组完成后,捷泰科技将成为钧达股份控股子公司。资料显示,捷泰科技电池片业务前身展宇新能源2019年电池片出货量位列行业前五,且生产的产品性能优异。对于此番转型,钧达股份考虑得更为长远,公司称,基于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快的特性,不排除将结合太阳能电池片业务的发展需求,进行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整合和收购,或根据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市场竞争环境,调整汽车零部件业务规模。
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从电池片环节来看,由于电池片是光伏行业里技术变化最快的环节,所以一些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他也提醒,目前的龙头企业也在大力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其研发实力雄厚,新进入者想弯道超车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风电、光伏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