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有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它规模并不算大,却默默地为我国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它就是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大智胜”)(002253.SZ)。
2021年中期,川大智胜营收同比增长47.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0.30%,实现了业绩的稳定增长。
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笔者来到川大智胜拜访公司董事长游志胜先生,探访这家企业成长的奥秘。
自主创新
打造世界领先的空管系统
1981年6月,恰逢中美刚建交,作为四川大学无线电系的优秀硕士,游志胜被公派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计算机。密歇根州立大学有着世界著名的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研究室,其负责人即是游志胜在美国的导师,当今全球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领域连续三年H-index排名世界第一的AnilK.Jain教授。游志胜在美国努力学习当时的先进技术,回国后在川大计算机系继续从事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而川大智胜则是由最初的课题组慢慢演变而来,由小到大,一路拼搏,一路艰辛。2000年,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川大智胜成功上市。
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课题组就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最初我也没想过成立公司,只是想把课题组的福利待遇提高一些,让大家日子过得更好。”董事长笑着说:“后来公司成立了,我们也得对投资者负责。”自2008年上市以来,川大智胜现金分红12次,累计分红约3.27亿元,分红率高达55.59%。
研究所的背景使川大智胜在技术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董事长深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领先行业水准的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川大智胜的产品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
公司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发展,早期公司聚焦于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产品,例如空管自动化系统、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雷达模拟机等;现在公司则将图形图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航空与空中交通管理、飞行模拟等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比如高精度三维人脸照相机和高精度三维人脸识别软件、基于空管语音识别和理解的管制安全防护系统、管制员体验飞行模拟机等。
“技术上,过去我们是追赶国际先进,现在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董事长自豪地说。近年来,公司不断在空管、人工智能领域突破西方“卡脖子”限制,2020年研发的两项新产品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三维人脸照相机和高精度三维人脸识别软件、基于空管语音识别和理解的管制安全防护系统。
“语音识别在空管上的发展是具有必要性的。”董事长笃定地说道。环顾历史,因塔台指挥失误差点发生事故是有先例的,中央领导也因此批示要从技术上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语音识别是从技术角度完善空管的最佳方式,如果管制员和机长的通话能被机器自动听懂,类似错误就不会发生。”
“我觉得川大智胜肯定能够做出来,因为我们对空管太熟悉了,具备数据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董事长平静地说。
于是,2017年,“基于空管语音识别和理解的管制安全防护系统”开始项目立项,2020年完成项目研发并开始在民航推广,这也是全球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领域内,首套采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并投入实际运行的空管安全防护系统。“2020年我们做了成都双流机场的项目,今年做了重庆江北机场、昆明机场、贵阳机场以及成都新建的天府国际机场的推广应用。”
这仅仅是空管语音识别系统的第一步应用,该系统未来还可以运用到航空中的无人驾驶领域。为大幅提高飞机自动化程度并减轻运营成本,国际民航组织(ICAO)计划到2030年将每次航班的正、副驾驶减少为1个人。空客和波音公司都已宣布了自己的“单机长”开发计划,即使用“语音自动识别”“图象自动判读”等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现有驾驶舱和电子仪表,在3-5年内推出适合“单机长”驾驶的新型大飞机。
“在西方占据技术优势并对中国打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另寻蹊径。”董事长告诉笔者,“川大智胜已经启动名为‘大飞机机器人副驾驶’的创新计划,特点是不用对现有大飞机驾驶舱和电子仪表做任何改造,只需在原副驾座席上配置专门的副驾驶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自动读懂原应由副驾驶监视的仪表显示,按地面空管或机长语音指示报告给机长和地面空管,自动与地面空管或其他机长语音互动,还可借助电子机械臂对仪表进行简单操控。”
川大智胜不仅在航空语音交互和仪表自动判读这两项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还拥有开发大飞机驾驶机器人得天独厚的设备条件、数据条件和训练条件。公司拥有5台国际最先进的用于对航空公司在岗飞行员进行各种复杂情况下飞行训练的全动D级飞行模拟机,每台价值近亿元,也是对大飞机机器人副驾驶进行各种复杂情况下飞行训练必不可少的重大设备。
几年后,中国服役的大飞机将近4,000架,若全部改装机器人副驾驶,市场空间将迅速打开。
军航重启
市场空间即将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