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5日,今年以前成立、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32只目标日期FOF,年初至今的加权平均回报为4.9267%,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回报为12.5785%。
自2018年下半年首批产品发行成立以来,目标日期FOF在基金市场存续运行已近3年。
截至2021年8月25日,市场共有67只目标日期FOF成立,基金发行规模超110亿份,持有人户数已超百万。
虽然和动辄百亿规模的爆款基金相比,目前目标日期FOF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但在公募支持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方面,目标日期FOF却是不可或缺的品类。
早在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在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消息,养老第三支柱相关政策亦将正式落地。
这或对于FOF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究竟哪些产品能够承载金融养老的发展需求?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特别推出养老公募基金研究系列报道,测评重点产品,分析市场大势。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数据,迄今以来,将基金收益做年化处理之后,排名前三是华夏基金、汇添富、交银施罗德旗下产品。
本期为系列报道第一期,聚焦目标日期FOF,下期报道将围绕目标风险FOF。
一、发行趋势:目标日期FOF未提速
中国目标日期FOF的发行始于2018年。
当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文件。3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
随后在4月,养老目标基金申报开闸,多家基金公司上报产品。
8月6日,首批14只养老目标基金获批,并于当年9月开始相继发行成立。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场共有10只目标日期FOF发行,合计发行规模为20.8436亿份。
2019年,目标日期FOF进入发行顶峰期,当年全市场共有36只产品发行,合计发行规模达30.8496亿份。
2020年,目标日期FOF发行有所降温,当年全市场共有13只产品发行,合计发行规模为25.558亿份。
虽然公募FOF产品在2021年驶入发行快车道,但从上半年数据看,今年目标日期FOF的发行却没有提速。
据数据,截至6月30日,全市场有7家基金公司的8只目标日期FOF发行,发行规模合计5.0849亿份。此外,7-8月博时基金和民生加银基金分别有4款和1款目标日期FOF产品正在发行。
作为对比,2019年同期(截至当年6月30日),全市场共有25只目标日期FOF产品成立,合计发行规模为25.7499亿份。2020年同期,全市场有6只目标日期FOF成立,合计发行规模为17.7741亿元。
今年上半年发行的8只目标日期FOF中,仅有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发行份额超1亿份,达2.446亿份。
其余七只产品的发行规模均不足1亿份。平安养老2045五年和嘉实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的发行份额仅分别为0.1291亿份和0.1042亿份,将将超过“成立线”。
对此,今年担任两只目标日期FOF新发产品基金经理的中信保诚基金经理李争争向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目标日期FOF的发行节奏,和各个公募基金公司的布局有关。
“在当下这一时间节点,目标日期FOF已经经历两三年的发展,市场上的存量产品已大致覆盖目标日期FOF的各个时间段,部分基金公司也已经基本完成了自身的产品布局。”李争争称。
“并且,监管层在批准养老基金产品发行方面也十分谨慎。尤其是对于基金公司的第一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监管层会细致地审核材料及问询。因此,部分养老基金产品的发行周期会相对较长。”李争争补充道。
汇添富养老2040五年基金经理李彪则表示,观察养老产品发行热度不能只看目标日期基金,部分基金公司可能更倾向发行目标风险基金。
二、投基风格:增配股基提升权益
作为一种FOF(FundofFunds,即基金中基金),基金资产是目标日期FOF的主要配置品种。
截至6月30日,今年以前成立的59只目标日期FOF,基金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比均在70%以上。
目标退休年份是目标日期FOF的资产配置之锚。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基金管理人将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从主要追求资本增值转向主要追求当期收益。
以2018年首批获批的南方养老2035三年为例,该基金在2024年前,权益类资产比例为35%-60%,这一比例在2024-2027年降至25%-50%;2028-2031年降至15%-40%;2032-2035年降至5%-30%;2036年起调整为0-30%。
统计今年目标日期FOF的前十大重仓基金,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一季度获配最多的类型是灵活配置型基金(144次进入前十大重仓,后同)、偏股混合型基金(106次)、普通股票型基金(74次)、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58次)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45次)。
进入二季度,QDII灵活配置型基金(一季度6次)从目标日期FOF前十大重仓名单中消失,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的出现次数也下降至38次。
与此同时,被动指数型基金和普通股票型基金出现在前十大重仓中的次数则分别增加11次和17次。
对此,李彪表示,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