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创业板吸引力提升 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
时间:2021-08-26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一年前,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企业上市的钟声在深交所敲响,创业板正式步入注册制时代。

这一年,创业板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上市、交易、持续监管、退市、投资者保护等一系列基础制度改革,探索延伸注册制改革在“增量+存量”市场的种种可能性。改革成效几何?有哪些亮眼的成绩?创业板如何在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发力?市场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独家专访了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他用数据说话,立体式的呈现了这一年来创业板的改革成效,以及资本市场助力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上市条件包容性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实施,同步推进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担负着为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任务。请问如何评价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探索的效果?

潘宏胜: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一年来,创业板运行总体平稳,创新创业企业上市通道拓宽,板块吸引力持续提升,有力支持了双创企业成长和新经济发展。创业板已有12年实践,现有投资者超过4500万,在支持双创企业方面有一定积累。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创业板在推进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同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推行注册制,统筹改革完善发行承销、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为全市场注册制积累经验。

第一,上市条件的包容性得到提升。创业板注册制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制定了更为多元、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简化发行条件,重点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据了解,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有28家以第二套盈利上市标准申报,占比为5%。在182家新增注册制上市公司中,157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6%,分布行业达37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专业技术服务等前4大行业占比40%。

第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制度安排得到优化。注册制下,再融资优化了发行条件、小额快速融资限额、批文有效期等安排,压缩审核注册期限。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172家公司实施完成再融资,合计融资1651.87亿元,家数与融资金额均为历年年度最高。17家公司拟小额快速融资共35.03亿元。并购重组方面,放宽了定价机制、配套融资等方面的限制,支持上市公司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整合。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累计受理23家企业并购重组申请,8家已注册生效、交易金额共41.76亿元。据统计,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资产评估平均溢价率为6.65倍,2015~2017年并购高峰期超过7.5倍,注册制实施以来,该比例已下降至3.61倍,整体估值趋于理性。

第三,股权激励机制和模式更加简便灵活。创业板注册制下的股权激励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模式,允许授予价格突破50%的折扣限制,放宽激励对象范围,并将激励上限从过去的10%提高至20%。注册制实施以来,共有231家创业板公司披露246单股权激励方案,其中164单使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比达66.67%。公司在满足获益条件后,可将股份分次登记至激励对象名下,激励模式更加灵活。

第四,常态化市场化退市机制逐步完善。创业板注册制对退市机制进行改革,新增了市值指标、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了退市流程,明确了新老退市制度过渡期安排。2020年以来,深交所共对7家创业板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中2家因面值低于1元被强制退市,16家公司因触及新规财务指标被实施*ST,那些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僵尸或空壳公司已无法通过变卖资产或突击做大与主业无关的收入来规避退市。同时,通过破产重整、重组上市、资产出售等渠道拓宽了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正在逐步改善。

推动传统产业

与“四新”深度融合

证券时报记者:资本市场承载着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与科技高质量循环的重要使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一年来,在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方面有何特色或亮点?

潘宏胜:“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的特色与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方面。应该说,改革实施一年来,注册制下相关行业新上市公司的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传统产业与“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一些新兴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182家创业板注册制公司拥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约1.5万项,66家公司正在开展所在行业的相关前沿领域研究,57家公司相关产品或技术属于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125家公司的主要技术、产品属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多家公司自主研发领先技术,已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有的产品还实现了进口替代。比如,有全球销量第一的半挂车生产企业,推动社会安防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楼宇对讲行业领先企业,以及具有原创性全棉纺纱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