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链正处于投资扩产潮中,其中最大的声量来自宁德时代近期巨额定增规划的137GWh电池产能。市场担忧此次定增将会带来抽血效应,但从产业的角度,龙头公司提前布局或将对产业链带来投资乘数效应。
目前头部电池厂商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2000GWh,相对机构测算的全球电池需求已经过剩。不过,动力电池产能存在结构性,高端产能仍然偏紧,而近一半落后存量产能将逐渐被淘汰。此外,产能扩张能否保持较高增速仍需结合下游需求、竞争格局等因素观察。
电池扩产直接拉紧了上游金属资源供应的弦,业内预计锂资源仍将保持较长时间的供不应求,而钴、镍等金属供需关系会受到技术路线变化的扰动,但整体需求量仍会得到提升。锂电中游材料的供应弹性松紧不一,总体而言,受到上游资源制约或涉及基础化工领域的锂电材料扩产难度相对较大,而技术门槛较低、扩产周期较短的锂电材料获或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宁德时代巨额定增扩产能
宁德时代在8月13日晚抛出582亿元巨额定增方案,募集资金中除却7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9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剩余的419亿元都将投向电池生产,对应5个项目共137GWh/年的产能。
定增方案披露当晚,兴业证券连夜召集电话会,2000人挤爆线上会场也被投资界视为历史罕见。证券时报记者在电话会上获悉,兴业证券电新分析师朱玥预计,宁德时代2025年独资产能将达到550GWh,加上合资部分总计达720GWh,对应当年预计近2000GWh的锂电需求,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占率约30%。
朱玥认为此次定增符合宁德时代的龙头定位和行业趋势,新规划项目和既定产能投放计划并没有太大出入,“龙头需要适当提前规划产能,从现在时间点来看,没有产能是最难受的。”
定增方案披露次日,宁德时代股价经历剧烈的盘中震荡,收盘微涨0.01%,成交额14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截至8月18日收盘,宁德时代报收每股495元,总市值1.15万亿元。
“市场担忧主要因为这次定增规模比较大,后期也会有解禁压力,而且现在板块情绪确实过热了。但是如果公司基本面没有出现拐点,也不太容易会发生崩盘。”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宁德时代曾在2020年通过定增募资197亿元,截至2020年末,其账面货币资金一栏高达684亿元。对于此次定增募资的必要性,朱玥认为,公司账面现金已有其他项目安排,包括支持上游产业链以保障原材料供应等。上一次定增时,市场对新能源车的发展仍存在分歧,而现在电动车销量已经在稳步增长,因此市场认可度会更高。
巨额定增虽然被多数机构解读为业绩利好,但对于已经处在高位的股价而言,不乏“抽血”带来利空的声音。对此,宁德时代在13日特意回应称,融资主要是为了长期规划,按监管规定定增最高可以到总市值的30%,而此次582亿占比不到6%,且此次定增面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并不存在大家认为的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从产业影响来看,宁德时代产能扩张将直接利好电池材料和锂电设备环节,但同时会对其他电池厂商带来竞争。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对记者表示,宁德时代的发展对于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效应,它的扩张会对第二、第三梯队的发展产生正向驱动。
“动力电池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二级市场融资可以减少宁德时代对自有资金的依赖,降低一部分风险,这和仅靠PPT去融资是有很大区别的。”马小利表示。
上游金属资源供应成瓶颈
电池厂大幅扩产会直接拉动上游电池材料的需求,目前的供应瓶颈已经体现在资源端,市场表现最火热的是锂金属。据GGII测算,宁德时代此次137GWh的新增产能,对应的锂新增需求约10万吨,相当于2021年全球锂消费量的20%。
锂资源供应紧张直接体现在飙升的价格上。综合市场数据,锂精矿价格从今年3月约430美元/吨涨至目前超700美元/吨,涨幅已超60%。7月底,澳洲主力锂矿厂Pilbara的首次线上拍卖将市场情绪推至高点,1万吨5.5%品位的锂精矿拍出1250美元/吨的历史高价。
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内锂资源供应跟不上下游需求的增长速度。上一轮锂矿周期下行导致很多矿场关停,叠加疫情影响,产能恢复需要时间。即使放到2025年,据百川盈孚锂行业分析师冯颖提供的测算数据,全球锂资源供应折合120万吨碳酸锂当量,而需求为150万吨碳酸锂当量,中间仍存在近30万吨的缺口。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对锂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看得更远,他在近期一场直播中表示,从今年下半年正极材料尤其是磷酸铁锂扩产速度来看,锂盐需求量增大,供不应求的情况会继续维持,甚至到2030以前还没看到特别大的供给会导致供过于求的情况出现。
锂盐产品价格也在步步高升。百川盈孚数据显示,8月以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水平涨至9.85万元/吨,相比去年低谷3.8万元/吨暴涨159%。今年以来,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永兴材料、盛新锂能等公司都在加紧扩产。
“锂盐环节不排除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前提要看锂盐生产能不能拿到资源。一些厂家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是2万吨,但实际产量可能只有不到几千吨,产能利用率相对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