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多轮红包雨落,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参与群体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这一法定数字货币推而广之的目标,也正从理论走向现实。
今年以来,在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模式中,“2.5层”队伍加速扩容。证券时报记者发现,近期民生银行手机银行App增设了数字人民币申请入口;不久前,上海银行、西安银行、苏州银行等城商行已接连开通数字人民币申请功能。一位金融科技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越来越多银行与非银支付机构的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数字人民币全面流通。
按照央行设想,在未来的数字化零售支付体系中,数字人民币与指定运营机构的电子账户资金具有通用性。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央行对数字人民币的探索和铺垫,其实从Ⅱ、Ⅲ类银行电子账户的推出就已看出端倪。
前奏:
“2.5层”密锣紧鼓
近日,民生银行传来参与数字人民币相关工作的新动态。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行合作的运营机构是建设银行,且仅支持北京、深圳、苏州、成都、雄安、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11个试点地区的用户申请体验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今年7月,央行在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明确,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模式,即央行作为第一层,负责数字人民币发行等;6家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指定运营机构作为第二层,负责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
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参与机构则通常被市场视为“2.5层”,这类机构需要与某一家或多家运营机构合作,同时也承担着建设数字人民币流通体系的角色。“预计未来这一层的参与者会把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有更多城农商行涵盖进来。”一位金融科技行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构成“2.5层”的参与者将对数字人民币的快速推广与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走访时也发现,与今年早些时候部分银行闭门内测或通过白名单等方式小范围开展的模式不同,现在几家国有大行推广数字人民币更加积极。华东地区某大行人士坦言,其所在银行已下达不同程度的指标任务,“具体指标任务不方便透露,但我们更主动地向客户推动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这个应用。”
“现在,只要提交申请就可以成为白名单客户。”北京地区某国有银行大堂经理也表示,该行审核门槛已经放开,“银行会通过短信给申请用户发送一个兑换码,引导用户在应用商店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当记者进一步询问该银行是否有下达相关指标,即是否有要求员工完成客户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任务时,对方也未予否认。“反正以后都要用的嘛,现在来网点的客户我们都会建议开通。”她说。
除了大行,证券时报记者还从华东地区几家股份行网点了解到,股份行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与数字人民币有关的工作,但内部已有一些组建团队的风声,一些银行甚至开始招募数字人民币相关岗位人员。例如,民生银行、邮储银行均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开招聘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和场景拓展等方面的人才。
某头部农商行人士透露,前不久,该行内部举行了一次科普性质的会议,来提高银行员工对数字人民币的了解程度。“但目前还没听说具体由哪个部门来负责,现在主要也是先观望大行怎么弄。”该人士表示。
旋律:
账户分类抢先定调
数字人民币的登场离不开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高速发展这一历史潮流。在前述白皮书中,央行将“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列为数字人民币研发背景的首条。而针对支付体系如何应对数字经济发展这一议题,金融监管者的探索其实早已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从当初银行账户分类铺开伊始,国家可能就已经有意识地让用户熟悉虚拟账户的概念,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数字支付做铺垫了。”一位华东地区银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
早在2015年,央行就已启动个人银行账户制度改革,Ⅰ、Ⅱ、Ⅲ类账户的说法也由此而来。2018年年初,央行再发通知,重点推广应用Ⅲ类户,进一步发挥Ⅲ类户在小额支付领域的作用,推动Ⅱ、Ⅲ类户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缴费业务的主要渠道。
“Ⅰ类账户就是主账户,每个客户在一个银行只能有一个,不受转账限制;Ⅱ类账户的应用会涉及一些业务往来的需求,转账会受限制。”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介绍,Ⅱ类账户一天不能转账超过1万元,一年最高20万元,Ⅰ类账户没有这类限制,Ⅲ类账户则为虚拟支付账户,“Ⅲ类本质是一种电子钱包,比如建行的龙支付、招行一网通、银联云闪付等等。”
前述华东区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Ⅲ类账户的铺陈有着第三方支付倒逼银行进行开发的成分,“当时就是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推出之后,银行一看它们抢占了不少市场,各家也都开始增加了这种虚拟账户的支付功能。”他进一步补充称,其实银行做这种虚拟账户,与第三方支付发展起来的间隔时间并不长。
同样在2018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对外披露,央行正在研发的数字货币项目名为“DCEP”,DC即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