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场大火,烧光了鸿星尔克接近一半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陷入停滞。
6年之后,在被网友认为“已濒临破产”的鸿星尔克,一举捐赠5000万物资驰援河南,使这个国产运动品牌中的“小透明”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运动品牌,短短几天销量就突破2亿。
鸿星尔克的“出圈”有太多偶然和运气成分,但确实是一个最具戏剧意义的故事走向:虽深陷困局,仍胸怀爱国大义。
人们,总是愿意为这样的情怀买单。
但随着“野性消费”逐渐回归理智,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一家品牌来说,一时的热度无法保持,长期的品牌力建设才是最大的群众基础。
8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到鸿星尔克相关工作人员,处于舆论风暴眼中的鸿星尔克选择了缄默,该人士表示:“公司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
虽然如今鸿星尔克的亏损在收窄,但与安踏、特步、361度等一众“晋江系”队友闯江湖的它,确已掉队很久。
回头来看,发生大火的那个2015年,不仅是鸿星尔克的命运转折点,也是众多国产鞋服品牌一个奇妙的分界点。
在多家运动品牌蒙眼狂奔十多年之后,分化在那年显现,迄今,有的品牌濒临溃败、泯然众人,有的重新崛起、勇立潮头。
而鸿星尔克的走热,显然不会是故事的最终结局。
岔路口2015
鸿星尔克成立于2000年,由吴汉杰和两个儿子吴荣光、吴荣照共同创办。
在鸿星尔克还没有拥有姓名的80年代,是属于其他“晋江系”的。
361度、德尔惠、特步、匹克、安踏、富贵鸟、贵人鸟等在上世纪80-90年代先后创立,成为日后国产鞋服品牌的中流砥柱。
2004年,“后来者”李宁率先开启证券化之路,李宁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成为第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
在李宁案例的刺激下,多家品牌开启上市计划。
2005年鸿星尔克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业内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服饰品牌。
21世纪初,是晋江系的黄金时代,申奥成功、男足出线、加入WTO……这些好消息刺激着国产鞋企不断狂奔,跑马圈地。
但来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主要鞋类品牌却走到了命运的岔路口。
这一年,鸿星尔克遭遇了那场大火而陷入困境。
但,贵人鸟迎来了高光时刻。
2015年,贵人鸟刚登陆上交所一年,头顶着“A股体育第一股”的光环。
与此同时,进入港股两年的“中国鞋王”富贵鸟的股价也在2015年达到7.4港元/股的阶段性高位。
在贵人鸟、富贵鸟一飞冲天之际,危险已悄然而至。
2014年至2017年间,贵人鸟的收购行为多达十余次,行业横跨互联网+体育、体育经纪、赛事主办、体育保险、体育游戏、体育健身等,将46亿元的巨资,投入到资本运作当中。
也是在这一年,富贵鸟开启了“作死”的跨界:以1000万美元战略投资P2P平台共赢社。同年10月,富贵鸟再次入主理财平台叮咚钱包,成为其大股东。
回头来看,或许是率先走上证券化之路的李宁和安踏,因早早尝过资本的险恶而从中挣脱,着力聚焦主业。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热潮退却,李宁遇到了库存危机。
几乎与此同时,此前经营收入均稳步上升的安踏也在2012年、2013年出现下降。
也就是说,在这段行业产能过剩、应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情况下,贵人鸟们并未休养生息,而是沉迷于资本市场的泡沫,逆势扩张,以规模换利润。
2015年,富贵鸟的净利润首次出现了下滑,实现净利润3.9亿元,相比2014年下滑了13.09%。
安踏则从下滑的业绩中挣扎出来后,实现稳步复苏,2015年营收突破100亿元。
创始人李宁也在2015年回归管理层,这一年成为李宁品牌走向复兴的起点,公司结束了3年连亏,随后营收逐步提升,净利润整体保持向上趋势。
大溃败2019
那场大火之后,鸿星尔克做过很多努力。
比如重提运动品牌调性,回归初心;推出新科技新品等等,但这些举措都收效甚微。
在耐克、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和李宁、安踏国产品牌环伺的情况下,鸿星尔克还是一个“小透明”。
事后谁料,相比贵人鸟、富贵鸟的积重难返,“小透明”对鸿星尔克而言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定位。
因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红线,贵人鸟在2019年5月6日股票简称变更为*ST贵人。
2019年8月26日,深陷债务泥潭的富贵鸟宣告破产。
2019年,两大“名鸟”鞋企双双溃败,正式宣告中国鞋服品牌走向分野。
谈及两大鞋服品牌的衰落,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两个品牌走向没落最本质的相同点,就是主力品牌经营不够扎实。”
他认为,早期借助鞋服行业发展的红利发展起来,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这种红利不可持续,企业盲目做多元化扩张,主力业务接不上,新发展的业务起不来,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这种逻辑,与故事脉络的确吻合。
复盘来看,两大品牌确实都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2015年之后,贵人鸟沉迷并购,包括入驻虎扑、投资康湃思体育、收购胜道体育,还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