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中积极推进,主力资金净流入开动挖掘机,查看>>
对于比亚迪而言,一场对撞试验,固然不会对它的8000亿市值形成冲击;但比亚迪自产内销的封闭体系带来的后果已初现端倪。
2021年7月24日,汽车媒体“懂车帝”的试验场上,停了两辆车。一辆是比亚迪的汉EV,另一辆是北汽的极狐阿尔法S。
这是一场汽车正面对撞试验。两辆车用64km/h的速度,偏置50%彼此对撞。试验后,比亚迪汉EV车身受损严重,驾驶室溃缩、车顶框架完全变形、车门未打开、假人损伤。
这原本不是新闻,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的汽车媒体,懂车帝进行汽车试验,自是正常不过。但48小时后,新闻发生了——碰撞静置的比亚迪汉EV,突然起火燃烧。
在比亚迪的产品线中,汉EV拥有值得称道的安全性。在开发之初,按照五星安全标准打造,以91.5%的得分率荣获C-NCAP五星安全认证;并通过中保研的国家级权威机构认证,是首款荣获“双优安全认证”的新能源轿车。
起火新闻一出,关于比亚迪汉EV,以及刀片电池的安全问题迅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比亚迪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声质疑,认为被测试的汉EV更换了具有导电性的红色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渗漏造成线路短路,引起了燃烧。而汉EV量产车的冷却液,是比亚迪独有的紫色,不具有导电性。同时,比亚迪也提出懂车帝的测试标准和方法为非主流、非权威,并非国家及行业标准。
在比亚迪甩锅给冷却液后,有不少网友发出照片、视频,表示自己买到的比亚迪汉就是红色冷却液,紫色冷却液和红色冷却液仅仅是批次不同所造成。
试验的传播虽然火爆,却并不能撼动比亚迪(002594.SZ)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截止8月2日,这家公司的A股市值已达8331.1亿元,位列车企之首。
同时,仅从财务报表的截面观察,它也有理想的业绩支撑——2020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为1565.97亿元,同比增长22.59%;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42.34亿元,同比增加162.27%。
中国有句俗话,攻城容易守城难。在车企龙头的位子后面,其实有一群追赶者,从传统车企长城,到造车新势力蔚来。比亚迪的估值一旦松动,此消彼长,很难说会不会有龙头更替,宝座易主的情况发生。
01钻石局没有青铜玩家的位置
品牌高端化的好处无需多言。这个打法,不只发生在白酒赛道,也发生在汽车板块。
毫无疑问,李斌的蔚来是目前国产汽车高端化的代表。2021年5月30日,李斌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引入了一个“老套”的新词:平均售价。
他透露了一组数据:研究咨询机构威尔森发布的一组豪华品牌在华平均售价排行榜上,保时捷以77.54万元强势夺冠,排在第2名的是路虎的66.30万元。蔚来的平均售价达到42.63万元排名榜单第四,仅次奔驰品牌的42.86万元,领先宝马的41.67万元与奥迪的32.50万元。
由此可见,蔚来的平均售价高于宝马、奥迪,超出特斯拉十几万;这是李斌的成功,也是蔚来的幸运。
在高端化的道路上,比亚迪其实落后了半个身位。
在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中,王朝系列中售价最高的唐、汉主攻20万——30万价格区间,已经触及了其产品矩阵中售价的天花板。其中汉EV顶配售价27.95万,远不及竞品小鹏P7顶配的33.99万。
当然,平均售价只是一方面。所谓的高端更应体现在车辆的品牌、产品力、营销、售后等多方面上。这点蔚来做得更是出神入化,无论是海底捞式的售后服务体系,还是出现在各大城市标志性地段的NIOHouse牛屋,都给蔚来车主相对尊贵的感受。
在服务体验上,蔚来恐怕是比亚迪的好榜样。在汽车之家论坛中,消费者对比亚迪4s店服务的吐槽比比皆是,如销售套路卖车,提车时间一拖再拖,上下信息不对称等。
销售是车企面对消费者的第一扇窗,其自身的素质水平,往往能够树立品牌的第一印象。显然,比亚迪现有经销商的能力并不一致,无法支撑高端品牌所需要的“硬件和服务方面的高级感”。
无论是唐EV还是汉EV,尽管比亚迪为其装配上象征高端的新款车标,但依旧没有脱离比亚迪老套的运营体系。在这一点上,自然无法与高档车型的服务标准对齐。
纵观车企全局,除去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传统品牌也在高端领域的赛道纷纷抢滩登陆。最早布局的有吉利领克、长城WEY、奇瑞星途;随后长安UNI、东风岚图,上汽R、北汽极狐等也纷纷加入高端赛道。
各家的打法其实如出一辙,均采用了高端子品牌的战略。总结而言,可称之为“三独、三新。”所谓三独:采用独立品牌、独立团队、独立销售网络;而三新则代表着全新命名、全新车标、全新平台。
2021年5月31日,在比亚迪重庆高层沟通会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透露,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一款全新高端车型,预计售价在50万—80万,由EV2.0平台打造,2022年亮相,2023年上市。与竞品相同,新车同样独立品牌运营,独立团队、独立销售网络。
另起炉灶打造的高端子品牌,既可以脱离比亚迪原有的束缚,不再带着脚链跳舞;也可以减少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了“BYD”这三个字母支撑不起高端形象的窘境。
只是定价是否过高,尚需时间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