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各种传奇。在这里,人们追逐梦想、渴求财富。有人以梦为马、脚踏实地;也有人玩弄财技、甚至违规违法。我们希望,通过复盘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记录资本市场的故事,当然、也可以是事故。近期,证券时报特别推出专栏“股事会”,以飨读者。
今天的故事,是关于47年增长超千倍的“淡马锡”。
1330年,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第一次来到马来半岛南边的一个岛屿。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龙牙门》一书中,汪大渊将这个小岛称为单马锡。100年后,根据另一位航海大家郑和远洋路线图所作的《郑和航海图》,则称这个小岛为淡马锡。实际上,单马锡和淡马锡都是对马来文Tamasik的音译。
往后的数百年,这个小岛经历了战争、英国殖民、高度自治、加入马来亚联邦。最终,在1965年正式独立成国,国名新加坡,这个名字源自梵文Singapura。
1974,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提议成立了一家专门经营和管理各类国联企业(国营企业),并给它起了一个极为厚重的名字:淡马锡。
经过47年的经营,淡马锡的资产从3.5亿新加坡元,到如今的3810亿新加坡元(注:约合18000亿人民币),增长超过1000倍,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有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
“国企”淡马锡
建国初期的新加坡,经济基础薄弱,私人投资不足,失业率则居高不下。新加坡政府于是设立了一批归属财政部的国有企业,进入高风险、高投资的工业领域,包括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以此扩大就业,并为新加坡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1974年,淡马锡正式成立,一开始,就从新加坡财政部长处接管了总值3.54亿新元的初始投资组合,并进行商业化管理。
根据淡马锡官方的描述:“淡马锡于1974年在新加坡公司法令下成立,以持有及管理之前由新加坡政府所持有的投资与资产。这些都是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首10年建国历程中所做出的投资。将这些资产转移到一家商业公司的目的,是让财政部能够专注扮演决策和监管的核心角色,而淡马锡则以商业原则持有及管理这些投资。”
在淡马锡初始投资组合的35家公司中,目前仍有10家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淡马锡投资组合。
到20世纪70至80年代,由于更多的大型工业项目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淡马锡公司开始真正以公司的性质运作大型工业项目。被投资界津津乐道的的“淡马锡”管理模式,也逐渐成型。
所谓的“淡马锡”模式,即财政部代表政府为公司唯一股东,通过控制董事会对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淡马锡董事会成员曾经大部分由政府公务员兼任,包括财政部副部长担任董事长,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财政部总会计师、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局长担任董事。不过,现在淡马锡董事会构成更加市场化,除了少数董事有政府公务员背景外,吸收了更多外部成员,包括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前世界银行行长佐里克、香港信和置业主席黄志祥目前都是淡马锡董事。
淡马锡再通过数十家全资子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控制数百家公司,逐步形成了一个从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产权经营多达六个组织层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该模式也受到了中国国内相关政府部门的青睐。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推出的多项国企改革都有参考“淡马锡”模式。
“强人”何晶
2002年,何晶加入淡马锡,并在2004年出任首席执行长,淡马锡开始进入何晶时代。
在一片争议声中上任的何晶,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女性,还因为她当时是新加坡政府高官、今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妻子。
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后,何晶加入淡马锡持股的新加坡科技公司,担任工程副处长直至升任总裁与首席执行长。新加坡科技公司在她治理下扭亏为盈,并发展迅猛。这样额使得她有足够资本力排争议进入淡马锡并担任高管。
更重要的是,淡马锡此前数年的投资回报低迷,急需一位强人领袖带领它重回正轨。上任伊始的何晶就将公司从高耸入云的“淡马锡大厦”迁出,搬到了距离市中心很远的普通写字楼里,并着手精简机构。同时,何晶开始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2005年,淡马锡旗下投资公司连续收购了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5%的股份,让市场为之瞩目。随后,淡马锡开始逐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2020年,中国超越新加坡本土,首次成为淡马锡持有资产比重最大的国家。
此外,何晶让淡马锡的运营更加透明。淡马锡在2004年第一次公开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当年淡马锡总资产达到500亿美元,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企业,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
2021年2月,淡马锡宣布何晶将在10月卸任首席执行长职位。董事长林文兴表示,何晶将淡马锡由新加坡政府拥有的投资公司,转变成了亚洲和世界投资者信赖的公司。
淡马锡投资理念
淡马锡一直遵循四大长期投资主题,即转型中的经济体、增长中的中产阶级、显著的比较优势和新兴的龙头企业。而在未来数年,重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