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伴随A股扩容和再融资新规出台,定增市场出现了供给繁荣。不过,由于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数量不断攀升,导致供需有所失衡,定增项目的性价比也逐步分化,投资方的策略也各有差异。
当前,定增市场备受投资者关注,以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正伺机入局抢筹。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财通基金已投入53.47亿元博弈定增市场,紧随其后的易方达基金也投入了53.02亿元。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同样以较大规模的资金在定增市场一展雄风。
市场行情正不断推动定增领域走向分化。不少阳光私募也积极发行定增策略的相关产品,这使得定增成为年内机构资金最为关注的投资领域之一。
公募基金掘金定增市场
7月18日晚间,广大特材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定向增发的4944万股即将在科创板上市。这意味着广大特材总规模约13.13亿元的定增终于尘埃落定。
广大特材的15个定增对象中,公募基金最为显眼。资料显示,华夏基金获配股数第一,工银瑞信紧随其后,兴证全球基金位列第四,财通基金、诺德基金则分列第九位、第十三位。
这是定增市场近期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明显加大了对定增市场的参与程度。
数据显示,仅年内公募基金就动用了346.84亿元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其中,财通基金累计投入53.47亿元,易方达则投入了53.02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投入了42.84亿元的诺德基金。另外,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7家公募基金在定增市场所投入的资金也都超过了10亿元。
从参与次数上来看,财通基金一骑绝尘,累计参与定增99次,华夏基金36次,诺德基金和兴证全球基金均为28次,参与10次以上的公募机构合计达到12家。
“再融资新规大松绑,投资门槛下降、折扣提升、锁定期缩短,政策上明显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定增的方式进行融资。”纯达基金定增策略基金经理唐光英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去年大市值股票涨幅较大,但春节后市场风格有所变化,中小市值股票经过前几年的去伪存真和估值消化,逐步走出低谷。定增项目中小市值占比较大,目前股票市场风格再平衡有利于提升定增市场的关注度。”
目前,整个定增市场项目充裕,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直接导致很多项目折价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少项目的吸引力大大提升。
深圳潇湘君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文表示,近两年A股市场整体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2020年初再融资新规带来的鼓励和导向作用,都促进了定增市场的供给繁荣,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数呈现不断上升态势,这种供需不平衡则进一步凸显定增项目的性价比,导致各种产业资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纷纷入局抢筹。
大手笔参与定增也让一些公募基金获利颇丰。数据显示,年内财通基金在“定增和打新”项目中尚锁定的股票浮盈累计高达54.40亿元,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的浮盈也分别达22.20亿元、14亿元、13.32亿元。考虑到几家基金在打新上基本没有收获,上述浮盈金额基本可以认为全部来自于定增项目。
市场走势考验机构策略
其实,想从定增市场赚钱并不容易。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了去年以来完成发行的定增企业数据,发现2022年底之前解禁的总计有249家,其中有31家处于浮亏状态。比如,新希望的定增价格为22.58元,而最新收盘价(上周五)只有12.05元,跌幅达到46.63%;学大教育相较定增价的累计跌幅更是超过了30%。
对此,唐光英认为,定增时机、标的质地、折价空间等对于定增收益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唐光英表示,首先,市场经历了两年比较火热的结构性行情,优质公司估值不低,存在估值回调的风险,参与定增时机的把控难度凸显;其次,定增标的持续扩容,定增项目增多,在市场宽幅震荡、股票表现分化的行情下,精选优质标的的难度加大。此外,目前机构参与定增热情不减,市场关注度高的定增标的受到资金追捧,折价空间收窄,缩小了由折价提供的安全边际。
可见,变化莫测的市场对参与定增的机构提出了更多挑战。
王杰文就认为,定增新规下定增产品锁定期为6个月,再加上前端公告,后端股份转让的时间,一般整个周期在7至8个月,对于某些市场关注度高的定增标的,市场预期较为充分,股价一般都经历了大幅上涨,因此定增发行价也往往处于高位,后续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就很容易出现显著回调。这要求机构必须对定增标的有进一步的识别和筛选,在争夺投资机会的同时注重安全边际。
基于上述原因,机构在定增策略的选择上也就更加谨慎。目前,定增市场上机构的主流产品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对冲策略,一类是有对冲策略。比起股票多头策略,无对冲策略对择股择时能力要求高,通过深入研究定增标的基本面,把握投资时点,获取超额收益;有对冲策略是在买入定增标的的同时,在锁定期内择时卖空股指期货或者融券卖出标的证券,实现部分对冲系统性风险和个股风险。不过,有对冲策略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且融券券源或许有限。
对于当下市场而言,对冲是补充,核心仍然是无对冲策略。“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与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