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养老”是民生的核心议题之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人养老资产如何稳健增值。
日前,由南方基金和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本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支柱发展推动养老金融迎来新机遇”闭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方基金、中融信托、泰康资产、远洋养老等金融机构的十数名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就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政策路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作为主办方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晨星表示,将金融和养老业务相结合,探索养老金融创新路径,研发收益可保障的养老理财产品,势必能为打赢养老攻坚战、化解老百姓养老的后顾之忧做出更大贡献。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俞文宏在致词中表示,发展第三支柱不仅是完善养老金融体系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养老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
在研讨会上,南方基金与21世纪资本研究院宣布正式启动《养老金融责任发展报告(2021)》课题研究。
发展第三支柱正当其时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这是我国对构建养老金体系首次提出,是一次重要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主旨分享时表示。
政策的大背景,与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
根据相关预测,这一占比将在2035年达到25%,在2050年达到50%。
一方面是社会人口结构日渐老龄化、少子化,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极不完善。
和主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规模占GDP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养老金规模合计9.3万亿,占GDP比重为9.2%。这一数字远远落后OECD国家67%(2019年)的平均水平。
按照预计,未来5-10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并且这一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在研讨会上,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原副会长钟蓉萨在主旨分享时表示,当下居民养老主要依托基本养老,大部分人缺乏补充养老的规划。养老金的二三支柱,尤其是第三支柱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更多地突出了“个人”的养老责任和养老意愿,这对于传统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中国养老金体系目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养老金第三支柱、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体系迫在眉睫。
这一观点也取得与会专家一致认同:建设养老金第三支柱制度正当其时。
俞文宏表示,纵观国际经验,各国都在致力于构建多支柱结构相对均衡的养老金体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势在必行。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梳理,2019年10月至今,中央和各部门密集发布关于多层次、多支柱、第三支柱的政策文件。
例如,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今年二季度发布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对此,郑秉文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最重视多层次、多支柱、第三支柱的历史时期,也是“建设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最好时期”。
据陈晨星介绍,21世纪资本研究院长期跟踪养老金融业务发展,于2018年启动养老第三支柱课题研究并于当年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元年白皮书》及《2018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元年白皮书子报告》。报告书获得了监管机构和市场机构广泛支持。其中,《2018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元年白皮书子报告》即是21世纪资本研究院与南方基金战略合作开题的研究成果。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认为,当下,一方面,可以通过智库研究推动政策层面的研讨与设计,形成有效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产品设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此外,各类市场主体应该在投教业务上形成合力,加快市场认知的提升实现投资人的有效培育和转化。
财税和账户制度是重中之重
新的时期呼唤新的制度。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中国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展开热议。
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
历经十年努力,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终于在中国试点。
在郑秉文看来,“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仍是第三支柱体系的“1.0版本”。该版本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
“第三支柱体系的财税政策需要配套。”郑秉文指出,“2.0版本”的第三支柱,税优政策载体是第三支柱个人账户,而非某一产品或行业。
“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需具有‘唯一性’,每人只有一个账户,覆盖不同金融行业的所有产品线。”郑秉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