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月底,长城战略研究所发布《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报告》。《报告》根据2020年和2021年1至5月企业发展情况,揭示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赛道”分布、区域分布等情况,成都15家企业榜上有名,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一个小插曲是,《报告》发布时,在榜的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极米科技”)虽然已经上市,但因为统计时间的关系,仍将它列在2020年度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中。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背后也体现出了“成都速度”。
今年3月,极米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极米就曾因为高涨的股价引起诸多关注,也引发了诸多媒体报道。细看这些报道可以发现,很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标题上加上了“成都企业”几个字。
在不唯GDP的时代,上市公司的多寡、大小、竞争力,已经更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极米上市背后,更多人已经将目光聚焦到其背后的这片创新热土上。这其实是一个城市与企业“双赢”的故事。
创业者眼中的成都:“成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利于研发创新产品”
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将办公地点选在了成都。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也曾谈及城市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成都生活相对稳定,政府对企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优厚,研发者有更多空间做突破性产品,而不是像‘机会主义者’一样不停追逐热点。”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成都还拥有老牌的光学研究基地,在光电显示领域积累深厚。钟波认为,成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利于研发创新产品。”
同样有此感慨的,还有更早前上市的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纵横股份)。
今年2月初,纵横股份在科创板敲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上市企业。“一开始,投资人建议我们选择其他城市,但我告诉他,无人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需要潜心打磨和长期沉淀。”纵横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斌说,成都具有雄厚的航空产业基础,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更适宜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提起创业环境,任斌的表达带着满满的“成都味儿”:“成都的产业环境,正如成都的火锅,麻辣鲜香、要素齐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吸引并留住人才这件事上,成都诚意满满——
早在去年6月举行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就发布了人才新政“2.0版”,拿出真金白银,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4月24日,2021“蓉漂人才日”上,成都更是为“蓉漂”们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比如,现场发布的“蓉漂榜”,主要围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中高级岗位职位,城市创业机会四大方面,设置了四方面的人才需求榜单。其中,“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需求榜单”包含95项,涉及78家企业,其中发放金额上千万元的项目有8个。最高金额的项目是来自成都中创五联科技公司的“卡脖子材料——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研制及应用”项目,项目金额高达4000万元,需要人才揭榜挂帅。
给市场、给机会、给资金成都企业加速“拥抱”科创板
科创板往往与正在崛起的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紧密相连。就成都来看,自2020年3月,成都先导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企业,实现成都科创板上市“破冰”后,成都本土企业便呈现出加速冲击科创板的态势。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2家。
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恰好囊括在成都市科技局日前发布的“十四五”期间成都可重点布局的15个赛道中。
科创板上市企业相继涌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断完善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以及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努力,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持续给予相应的支持。
除了将企业开办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0.5个工作日内,压缩开办企业流程时限等“开办时”的优化动作,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哪里有机会”的堵点难点问题,成都推出“城市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等“经营中”的政策支持。
创新科技金融也是成都的方式之一。
在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上,成都用6年时间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金融服务链条,逐渐摸索形成了科技金融领域的“成都模式”。今年在“科创贷”的基础上,又推出“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三个新产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资源配置优势,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科创贷”累计为2247家科技型企业放款121.90亿元;“科创投”组建了20只、总规模37.42亿元的基金群,成功投出了四川天微电子、合纵药易购这类已经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好苗子”。
未来,高品质科创空间将更“高”
创新,还需要空间。自2020年3月成都首次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以来,截至目前,成都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建成825万平方米,在建852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637万平方米;2021年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1亿元,累计完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