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于今年7月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国务院新闻办于7月14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
“中国碳市场一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因此中国碳市场的启动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赵英民说道。
赵英民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这些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核查工作有扎实基础。
如何有效运转并完善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内容庞杂,影响面非常大,需要一套精密科学的政策体系和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赵英民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以及相关部门正在从行业、配额政策、定价体系、监管处罚等多角度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
科学配额分配形成合理碳价
在7月13日举办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谈到促进减排行动的经济手段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为碳交易给出了一个简短的解释:碳交易过程就是一个转换的过程,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这样碳交易才能成为金融体系或者是整个促进减排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碳交易将碳排放环境成本化,所以它是作为一种资源要有偿使用的,通过配额制度在一级市场得到初始排放权,再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无形的资源像固定资产一样到银行进行抵押,这是资产属性。所以有了排放权之后就能转化为资产。资产可以进行抵押,还有一个通过碳交易换成钱、变现,就是资本了。”刘燕华解释道。
所以,赵英民评价碳价格“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因此出现碳价波动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剧烈的波动或碳价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
从微观和短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所以在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上,赵英民表示,目前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
因为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
李高透露,为做好配额分配工作,2019年10月-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相关支撑单位举办了8期17场次碳市场配额分配和管理系列培训活动,也是为了发电行业的配额分配和碳市场启动工作打好基础。
“配额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刚刚接触的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来讲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专门就配额分配有关内容对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发电行业企业开展培训,就这一项专项的培训,参训规模超过6000人次。”
至于全国碳市场上线后碳价能达到多少,赵英民表示,由于全国碳市场还未启动,所以目前还不好说碳价会是多少,但从过去几年的运行情况看,全国七个试点省的加权平均碳价在40-50元人民币之间。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
加数据监管力度,逐步扩大规模
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根据“三定方案”新职能要求开展了多项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除了配额分配机制,赵英民分享的全国碳市场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数据质量管理工作。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在企业报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核查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组织专项督导帮扶,监督指导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核查力度、组织开展核查抽查,通过对地方督促检查和对企业现场抽查,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市场要进行交易最基本的基础是要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这也是我们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赵英民说。
为进一步强化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的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还专门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算和报告进行统一规范,对省级主管部门开展数据核查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严格要求。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岳光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监测和数据汇集核算都没有技术上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管理环节,如何让这些数据在碳市场的相关环节发挥有效作用。
7月6日,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被披露。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