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手册
仅仅是屏幕共享的操作,诈骗分子怎么就能诱导用户进行贷款,并且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贷款转入自己的账户呢?
“有人打电话说是‘银监会’的人,让我注销校园贷款账户,加QQ后还发了一些官方文件。在对方的指导下,我下载了一个屏幕共享的软件并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没想到竟然会被骗。”黄先生被诱导在各个贷款平台完成了5次借款,一直到欢太数科反诈小组监测到这一反常行为被进行阻拦时,他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叠加以前的几类套路一起对用户实施诈骗,是一种较为隐蔽的新型骗局。让很多受害人疑惑的是,仅仅是屏幕共享的操作,诈骗分子怎么就能诱导用户进行贷款,并且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贷款转入自己的账户呢?
假文件连哄带骗加威胁
电话那头不仅能准确说出用户姓名、电话号码,还有其他一些个人信息。因此,黄先生并没有多想,随即加上了对方的QQ。殊不知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非法手段购买个人信息,对受害人的信息早已了如指掌,这也是大多数受害人放松警惕,开始落入骗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方自称是“银监会”的工作人员,还给黄先生发了一些其伪造的官方文件,即所谓的《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通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整治校园贷提前收回额度工作的通知》。有政府红头文件,黄先生对此事更加深信不疑。但其实这都是诈骗分子伪造的文件,目的就是让用户相信其官方身份与正当性。
其中,伪造的《关于进一步整治校园贷提前收回额度工作的通知》显示,对线上归还贷款额度的大学生应免除利息,发放注销认证专用资金代付入账,资金需统一对接银联清算中心数据比对,入账授信方、网贷机构财务部门要保证资金安全。为此,对方还向黄先生发了一个“中国银监会认证对接账户”(如图),要求其向该银行账户转账才能注销校园贷款账户,否则就会被上传征信。
为达目的,诈骗分子对受害人连哄带骗外加威胁。如,骗子伪造的《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通知》显示,“如不配合,将该账户的信息上传至央行征信网,上报征信,实施冻结贷款账户及银行账户,如果学生额度拒不回收者,产生年费及滞纳金问题,由用户本人自行承担,产生逾期者,将被纳入国家征信黑名单,冻结其名下资产、银行账户、限制消费、产生一切纠纷即将移交司法部进行处理;如果账户有款项,将从该存款项中强制性划扣年费及滞纳金。”此外,伪造文件《关于进一步整治校园贷提前收回额度工作的通知》第三条也有类似的表述。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两份文件以及“中国银监会认证对接账户”根本就不存在。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自2018年合并后,全称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而图中出现的却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与常识不符。另外,所谓的“中国银监会认证对接账户”显示是私人账户。多地警方反复提醒,不存在“银监会认证对接账号”。中国银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单位,不存在所谓的认证银行账号,更不会直接向金融消费者收取任何形式的保证金或办案费。
除了以“中国银监会认证对接账户”的名义要求转账外,骗子还可能有一套类似的话术。360数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反诈工作中发现,部分骗子声称可以帮助进行账户注销,诱导受害人打开借款的APP并将贷款额度展示给他。这些骗子最后会要求受害人清空贷款额度,也就是全部借出并转账给他,并声称无手续费、无利息,而在受害人转账后消失。
屏幕共享如何共享了钱包?
在这一系列连骗加威胁的手段下,黄先生只得听从对方的指挥。按照要求下载可以屏幕共享的软件,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在某贷款平台上进行贷款操作。对方称之为信用验证不真实产生借款。成功一次后,诈骗分子继续让其在其他平台贷款。当借款平台将钱款打到用户银行后,骗子会要求用户将钱款打回指定账户,并称若不转账,就会被上报征信、实行消费限制等惩罚措施。
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从业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的诈骗分子引导用户下载信贷App并借款,同时为用户洗脑,该操作是对用户的信用验证,是虚构额度并不真实产生借款,哄骗用户执行贷款操作。有的诈骗分子则更加大胆,以“官方工作人员”身份要求用户告知银行卡等信息,假冒用户进行借贷,再将网络贷款打到用户银行卡内。
如果哄骗转账不成,对方就会利用掌握的银行卡号登录网银,实时监控受害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从而完成转账操作。在受害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银行卡里的钱就被骗子转走了。欢太数科反欺诈小组专家提醒,消费者需要养成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习惯,不轻信他人,不轻易以任何方式透露自己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隐私信息。如果有陌生人提出要“屏幕共享”时,一定要谨慎。
那么,全程没有告诉别人银行密码、短信验证码,钱是如何被转移的呢?“屏幕共享”会将用户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全部内容录下来,骗子可以实时监控用户手机的所有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