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已经从西方转向本土,从高大上转向草根化,从正统转向一个更加魔幻的现实主义。
今年端午节小长假,子祺和朋友完成了一趟长沙打卡之旅。和每一个到过长沙的游客一样,他的朋友圈也被小龙虾、臭豆腐和茶颜悦色填满了。
气氛火热的还有网红餐馆文和友。假期第一天晚上,长沙文和友海信广场店叫号已经破万。“排了快一个半小时才吃上,小龙虾比预期的更惊艳!”子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热门景点和网红餐厅已经成为来到长沙必打卡的地标,也不断助推长沙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
“中国城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倾向于采用某种趋同的模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三联人文城市奖架构共创人周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的城市发展更多以功能区块为核心,然后把经济功能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引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较为常规的模式。城市的文化形态基本上会被视作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附庸或装饰品,这就导致城市的人文生态越来越单调,“所谓千城一面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在周榕看来,文和友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放肆”。“它(文和友)把城市里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垃圾的东西,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城市里普遍看到的街景与建筑结构,变成了它的招牌。把城市的一些细节、旧物、用具收集起来,用一种超高密度方式来集中展现出来。我觉得至少在文和友之前,还没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展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和友对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具有相当的贡献。”
伪装成餐饮店的“民间迪士尼”
“我去的时候是淡季,文和友只排了10分钟,茶颜悦色排了5分钟,可能就是没怎么排队还增加了好感。”从上海来到长沙旅游的茹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已经半夜了,但里面完全是座不夜城。打卡了这家店,朋友圈素材又多了。”
挖掘本土民间小吃,结合复古潮流文化,文和友的特色在于打造了一个富有上世纪80年代旧街巷弄风格的美食综合体。除小龙虾、大香肠等自有的餐饮品牌外,长沙文和友还将茶颜悦色、正哥牛肉串、李公庙糖油粑粑等本土网红餐饮店收入囊中。颇为壮观的复古建筑、老长沙文化的还原展示、富有创意的艺术涂鸦,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拍照分享。
“文和友其实是一家伪装成餐饮店的‘民间迪士尼’。”周榕如此评价文和友的气质,“它不是以餐饮取胜,而是以营造的这种空间氛围、环境意象来取胜,这是其他的网红餐饮店做不到的。”
他指出,文和友爆红的原因在于为中国现代城市人提供了一种乡愁的意象,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当中极易引发共鸣。在他看来,所谓乡愁,实际上都跟人的童年的经历有关。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比较脆弱、敏感的一个阶段,处在这种状态下,人容易和外部世界产生强连接。另外,乡愁也代表着某种在现实生活中会被强大的力量所碾压、所抛弃的一些东西。“比如乡村,在强大的现代城市面前其实也很脆弱,它并不坚固、不长久、容易烟消云散。当这两种弱的状态叠加在一起,往往就能引发乡愁。”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产生这种乡愁,主要是现在的城市太强大了。大量物质性的、人工智能性的东西‘统治’着城市,人们很难对人文景观产生某种乡愁的依恋。文和友却选择了一种主动示弱的方式,把这些脆弱的东西都拼贴在室内外的立面上与环境中,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弱的、稍纵即逝的人文景象与文化景观。人们会对它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同情、共鸣乃至情感上的锚固。”周榕说。
也正因此,无论文和友走到哪座城,都会快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打卡景点乃至城市地标。值得一提的是,文和友的主力消费人群是90后乃至00后。在周榕看来,城市里的年轻人被文和友所吸引,并非出于怀旧或猎奇。
“这些年轻人是真正现代城市的原住民,一出生城市就已经很强大了。在这种强大的环境中待久了,其实还是需要寻求城市里一些软弱或者柔弱的地方,能跟他们的情感有某种契合。人的情感其实是一种特别柔弱的存在,很容易被强大的东西碰疼和伤害。所以其实对于人的情感来说,它需要的环境应该是收缩性的、柔弱性的、包容性的,而不是强大的、拒绝的、规定的、秩序的管控方式。”周榕说。
“草根”长沙的烟火气
如今,超级文和友已正式更名为长沙文和友。放下“超级”,拥抱城市,这是今年文和友一次新的品牌迭代和战略升级。
“长沙是一座充满浓郁文化氛围,又具有烟火味的城市。如何全方位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除了品牌信息,文和友的微信公众号上还醒目地提供了长沙旅行的衣食住行小贴士、三条游乐线路及周边城市游玩攻略,足以看出文和友品牌与长沙城市之间的密切关联。
周榕指出,长沙自古不算文化中心地带,城市的文化气息也非传统。“虽说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但它还不像江南或中原这种正统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地方。长沙透露出来的气质是市井气,也正因此才能孕育出像文和友这样的空间。某种程度上,文和友是长沙城市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
“长沙就是好玩,好玩的背后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