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道阻且长 银行争相做金融业"碳"路者
时间:2021-07-0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经济全面开启低碳转型之路,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规划也被提上日程。这意味着,银行投融资业务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也必须逐渐归零。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不少银行已经给出相应的碳中和达成时间表,转型节奏基本与“30·60”目标接近或略有提前。

“银行做绿色金融最大的变化就是,之前全靠自觉,现在是必须做、不得不做。”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实际上,一些高碳行业发达地区的银行机构早已开启信贷资产转型,并主动参与客户转型进程。但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士对绿色金融的理解仍停留在概念层面,金融机构的数据获取、信息披露等外部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

时间表正陆续设定

2020年9月,中国首次对碳排放作出承诺,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等。随着这一“30·60”目标得到明确,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时间表也日渐清晰起来。

今年5月底,浙江湖州制定了首个地方银行业的碳中和转型目标——要在2028年前实现辖区所有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碳达峰”,2058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完全“碳中和”。中信集团也在5月10日宣布,要力争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国家层面的整体目标分别提前5年、10年。

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行也纷纷设定明确的时间表,目标均为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净零碳排放,到2050年实现融资活动净零碳排放。

从相关公司已提出的“碳中和”具体目标来看,银行普遍要在自身运营和投融资两个层面实现净碳排放归零。这意味着,银行不仅需要拓展绿色业务,还需要对全部投融资活动,包括存量资产和业务流程进行重塑。

“如果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金融机构届时投到绿色低碳领域的主要贷款资金肯定要超过非低碳的行业,这样才能够逐步地达到峰值。”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个时间设定带来的压力其实挺大的。”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为11.9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约1.17万亿元,而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资金量是百万亿级别。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元;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至少139万亿元。

“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便频繁出现在各大中资银行的年报和清单当中。”汇丰中国相关负责人也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中资银行在绿色标准制订和气候风险评估方面非常积极,各项细节都在努力推进,“这都表明金融业面对挑战,深知时间紧迫,正在快马加鞭、采取行动”。

绿色转型路在脚下

有资深银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大约在十年前,银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高碳行业并不是经济整体发展的长久之道。“传统钢铁、煤炭、木材等高碳行业本身项目不小,占资金量大且周转缓慢,污染严重。”该人士透露,“国家在限制这类高污染行业,银行也逐渐退出。”

银行在实践中的深切感受是,产业在升级换代。比如,风能发电可以取代原来的发电模式,这类企业初期通过政府融资,银行再加大力度慢慢扶持。“传统行业高碳的、大型的项目其实已经比较少了,主要进行的是碎片化的信贷投放,比如小行业,针对效益不错、纳税情况又很好的这类企业。”上述从业人士说。

有区域性银行高管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过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信贷项目带有一定的计划性、扶持性,“有的比较具有地方政府色彩,比如支持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等,但现在随着产业的多元化,项目投放的策略也在改变”。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开始重视绿色脱碳转型,商业银行在筛选项目时一般会加入‘环境风险因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谈及金融机构的绿色脱碳时表示,环境风险因素已越发引起机构重视,例如项目污染情况、资源消耗与利用率、是否存在环保问题、是否存在危害附近居民健康等。

伴随产业逐步升级,银行在投融方面也适时建立起各自的评估方法。证券时报记者从花旗中国相关部门了解到,花旗集团通过气候风险热力图的方法,初步评估了受气候风险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相应的信贷敞口。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的行业和子行业进行排列,把气候风险拆分为转型风险(由气候相关政策、技术及市场导致的行业转型)和物理风险(极端气候事件)。

“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得以快速地审视我行所有的资产,以便尽快确认气候风险最高的相关行业,随后进一步评估、管理、降低此类风险。”花旗中国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如此一来,可缩短影响ESG表现的项目之融资期限,减少对这些项目的信贷敞口等。

一位外资行高管也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得益于绿色融资成本的优惠,企业方面已经越来越看重ESG等维度的评价。“无论是股权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投资人对绿色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