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财政规律,让财政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时间:2021-07-02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回首百年,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财政事业的发展。不同时期,财政或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或为经济建设提供间接支持,支撑起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最近四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不断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财政实力大为增强,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1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90390.08亿元(2021年财政收入预算数为197650亿元)。财政收入规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领导下的财政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财政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不断地得到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有财政的贡献,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财政将同样发挥积极作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用历史照进现实、远观未来,踏上新征程,我们深知,财政事业前进道路仍有艰难挑战,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技术革命和全球化,面对世界多极化和国际体系深刻变化的新动态,党领导的财政事业沿着既定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目标前进,回应一系列重大问题,更好地利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就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应有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财政收入的充分筹集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主要是为革命事业筹集经费,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财力保障。同时,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立场,提出一系列财税政策主张,如反对苛捐杂税等等,为人民谋福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的是经过长期战争破坏的局面,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同时,新生政权需要为财政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财政经费的筹集必须基于发展变化了的经济环境。新生政权所覆盖的城市经济范围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从城市经济获得财政来源的问题。相应地,城市税收问题得到重视,新生政权提出提高城市税收收入比重的目标,在实践中,城市税收成为第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统一税政,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筹集。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收入的充分筹集支持了政权的正常运转,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计划经济下,财政服从计划,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融资。通过压低各种成本费用,国家财政集中尽可能多的资金,为工业化和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这一时期,财政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如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数据,如“二三四”比例关系。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更加注重财政收支平衡,走向“无债一身轻”,1968年中国成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事业也遇到了一定挫折,这与配置资源方式的局限性有关。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改革开放。

财政调控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就此起步。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党领导的财政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财政包干制,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也出现了“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等现象,“振兴财政”的口号也因此喊出,但这总比连“富”都没有强。财政分配的基础是财富,只有做大蛋糕,才有更多的蛋糕可以分。

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促进了较为规范的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形成。1994年税利分流,更是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财政体制从财政包干制走向分税制,形成较为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后一般称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增值税成为中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征税,促进专业化分工,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可以说,1994年的财税改革,奠定了后续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提高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为市场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一时期,财政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1995年预算法生效,2000年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起步,让中国的预算和国库管理现代化进程加快。“预算外资金”终于成为历史,后来经过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取而代之。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涉外税制建立起来,并最终走向中国的国际税收管理。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公债恢复发行,而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