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从环保意识觉醒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今日之中国,奔驰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色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越走越宽。
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加强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环保事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绿化祖国”“美化全中国”的号召响彻中国大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这都是对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精准把握和重要决策。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新高度,同时将“美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
这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深邃认识。
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中,未来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有力实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关键保障,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体现。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是“绿水青山重新归来”。
“在我印象中,2011年、2012年的时候,污染还挺严重。”北京青年小王告诉记者,当时一个星期就有一次重污染,这几年好多了,家里打开净化器的频率也低多了。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公开表示。
从三江源到洱海,从毛乌素沙地到东北林区,一个个环境治理的动人故事,汇聚成美丽中国的动人篇章。一曲曲生态文明的绿色交响,正在神州大地激荡回响。
水清岸绿,环境变美。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等,这些标志性战役都取得明显成效。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达到98.2%。
土壤治理,稳步推进。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到2020年底,已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洋垃圾”被挡在国门之外。
绿色版图,持续拓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我国约25%陆地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
从“33211”工程到“一控双达标”,从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也大幅增加。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介绍,“十三五”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生态文明建设支出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支出增速达6.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太阳能发电、零排放办公室、资源循环利用……过去只在科幻小说或影院中出现的景象正在成为现实。
青岛市首个“零碳社区”项目正在青岛奥帆中心逐步实施,通过零碳采暖、能效提升、终端优化、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和零碳人文五步走,致力于打造中国首个“零碳社区”。
2020年,青海“绿电三江源”百日活动再创清洁能源发展世界纪录。与2019年开展的绿电15日相比,此次增发清洁电量48.6亿千瓦时,增加清洁外送21.9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262万吨。目前青海省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集中式光伏占比最高的省份。
山东最大加氢站今年5月在济南市莱芜区投产运行,这是山东于今年4月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以来首个落地的子项目。通过氢能港口、氢能高速、氢能城市的建设,山东计划到2030年累计氢气消费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万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