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在领导工农运动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利用证券工具,发展经济组织,红色股票诞生。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各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建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广泛利用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工具,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利用股票、债券等证券工具,提升了对金融规律的认识水平、对证券工具的运用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党提出积极发展合作经济、允许私人资本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等经济建设方针,进一步利用证券工具,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先驱,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运用金融武器与敌人斗争,用“钱袋子”支撑“枪杆子”,筑起经济生命线,一步步走向胜利。
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发行公债支援革命,创办合作社、银行等发展股份制经济……红色证券实践活动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调整对股份制经济及证券工具的认识,积极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经济、服务人民、支援革命、巩固政权,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大革命时期:
红色股票诞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附加议决案中写道,“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利益自卫的组织,共产党须注意和活动此种组织”。在领导工农运动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利用证券工具,发展经济组织。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事业组织。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在毛泽东、刘少奇倡导下,俱乐部集资百元(银圆)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为筹措所需资金,工人消费合作社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股金7800余元(银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发行的股票。
彼时的股票由合作社自行设计、印制,长25厘米,宽13厘米,票头印有“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下方为股票正文,有持股人姓名、股票数量、股值金额等信息,背面印有招股简章,对入股、股息、红利和退股等作了详细规定。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的股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对于改善工人的经济生活、团结工人坚持斗争、训练工人管理经济的能力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这一时期,信用合作社、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出现。1924年12月,共产党员沈定一发动成立萧山衙前信用合作社,每户出1元存入信用社作为信贷基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建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1927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浏阳东乡六个区的农民协会联合组成浏东平民银行,在章程中明确规定银行为股份制。
土地革命时期:
红色债券发挥作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爆发,中国共产党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为中心,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经历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建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广泛利用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工具,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
为了发展苏区的国民经济,统一合作社的领导,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内增设国民经济组织。1933年2月,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成立,内设合作社指导委员会,主管合作社事业发展。
1933年底,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各级消费合作社的领导机关。为了吸纳民间闲散资金,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发行了两期股票,共筹措股金32.25万元。到1934年2月,苏区合作社数量达到12028家,社员逾57万人。
信用合作社和银行也是当时发行股票的重要机构。1930年,闽西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成立,发行股票募集股金3000余元,这是目前发现的苏区最早的信用合作社股票。1930年设立的闽西工农银行,是党领导下的苏区最早实行股份制的银行,为建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提供了制度与人才储备,被称为“共和国的金融摇篮”。该银行共募股两次,工农群众参股占50%。股票有多个版本,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章程中也对资本、股票进行了详细描述。
为充裕红军经费、保障物资供给,各根据地还在土地革命时期发行了约18种公债,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公债发行条例,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发行和销售公债。其中金额最大的中央苏区发行的公债,其先后3次发行了总额达480万元的公债,得到苏区人民积极响应,超额完成发行任务,对稳定苏区财政、支援革命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此之外,根据地政府还开创性地推出“实物公债”,1933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因地制宜采用粮食公债形式,开展三次借谷运动,借谷票证实际上就是实物公债。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解放前未清偿的苏区公债进行统一收兑,有力维护了党和政府的信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证券活动具有较为鲜明的阶级属性,为团结工农群众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