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勇立潮头: 智造大省引领新产业革命 GDP已超全球90%国家
时间:2021-07-0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广东在见证党的百年奋斗路的同时,也在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

在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一栋红阶砖建筑颇引人注目。98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这次大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而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也在党的百年奋斗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讲,培养了近800名农运骨干,他们奔赴各地,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发展,将革命火种播撒向全国。

百年历史如电影片段般接连而过,从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1949年广州解放,到1957年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1979年蛇口打响改革开放的“开山炮”,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广东始终勇立潮头。

广东在见证党的百年奋斗路的同时,也在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广东通过“腾笼换鸟”、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连续32年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一的省份,广东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或即将超越曾经的亚洲四小龙。2020年,广东GDP总量实现约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人均GDP约1.28万美元,首次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从各项数据看,广东目前的GDP总量已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并日益逼近韩国。另一个对比数据则更直观:广东省一个省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全球90%以上的国家。

从一穷二白到赶超亚洲四小龙,广东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百年奋进路?

引领新产业革命:从制造大省跃变智造大省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一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彼时,“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誉满中国。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业经济基础却极为薄弱,尤其是重工业占比偏低,原材料、电力、燃料等基础重工业基本为空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路从来料加工服装、箱包、塑料花等低端产品,逐渐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了由单一到健全的巨大转变。

数据显示,广东近十年来加大了对石化、钢铁、汽车等大型重工业项目的建设。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突破60%;2018年,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2%,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断加强。

发展40余年,广东已经成为制造业大省、经济第一大省,但在专家看来,广东制造正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不断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

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提出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在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下,广东培育引进了诸多数字化领军企业。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总部落户广东。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正在帮助广东企业建立动态运营的数字孪生“透明工厂”,而在美的微波炉工厂自动化车间,20多款型号产品零切换实现共线生产。

如今,广东经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以高端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广东智造”行销全球。从一组数据中可窥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2020年,广东规上企业总数超5.8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广东规上企业数、工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规模、5G产业产值等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两台4K电视、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7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广东造;九成以上的5G基站、民用无人机都产自广东。

2020年,广东再次对外公布了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续写“春天的故事”: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

5月20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历时8年设计研发出的“伏羲”系列芯片,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伏羲系列芯片的功能、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工业控制并行处理能力上,远超国际同类产品。”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对此颇为自豪。

该系列芯片是我国第一款电力专用主控芯片,标志着我国电网核心装备迈向完全自主可控,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5亿元,实现量产并出口至10余个国家。

“伏羲”系列芯片的成功研发,仅是广东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缩影。广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逐渐跃升至“自主创新”,实现了粤式反转。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背后,离不开两大因素——政府搭台破除体制藩篱,并不断夯实基础研究;企业唱主角把脉市场风向,并勇挑科技创新与转化大梁。

破除体制藩篱,为的是加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广东就承担起了突破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掣肘的重任。

为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融合,广东实施了粤港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