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购物车"又刷新!豪掷8亿揽入A股自动化龙头,年内已收获16个IPO
时间:2021-06-30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6月29日晚间,汇川技术披露2020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此次发行价格58元/股,发行股数3673.22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1.3亿元。

此次发行对象最终确定12家,包括广发基金、中信证券、友邦人寿、高瓴资本、瑞银(UBSAG)、大摩(摩根士丹利)、小摩(J.P.Morgan)等机构。

本次定增股票发行后,汇川技术董事长兼总裁朱兴明将合计控制公司22.75%股份,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汇川技术:国内工业自动化龙头

截至6月29日收盘,汇川技术收涨0.52%,报68.94元/股,最新市值为1778亿元。

汇川技术是国内工业自动化龙头,多领域与国外巨头ABB、西门子、松下、安川、库卡等直接竞争,管理层多出于华为与艾默生,在业内有着“小华为”之称。

据睿工业目前统计,2020年公司低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排名第三,占比约12.1%(前两名为ABB/西门子,市场份额分别为14.3%/13.0%);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前三均为外资企业,分别为安川/三菱/松下,市场份额分别为11%/11%/10%);公司低压变频器、通用伺服系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且均位居内资品牌第一名。

从业绩来看,公司2020年报及2021一季报均保持较高业绩增速。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115.11亿元,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20.6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速135.99%。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4.13亿元,同比增速120.53%,归母净利润6.46亿,同比增速高达274.6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320.75%。

在业务上,汇川技术呈多业务发力态势,2020年五大业务均呈增长之势:

(1)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53.15亿元,同比增长约63%;

(2)电梯电气大配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3.44亿元,同比增长约54%;

(3)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约69%;

(4)轨道交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5)工业机器人业务(含上海莱恩)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约61%。

汇川技术本次定增募资投向主要围绕主营业务展开,包括收购汇川控制49.00%股权、产能扩建及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工业软件技术平台研发项目、数字化建设项目等。产能扩建及智能化工厂项目建成并达产后,预计将新增中高压变频器产能0.2万台/年,低压变频器产能115万台/年,伺服驱动器产能135万套/年。

高瓴豪掷8亿元参与定增

最引人瞩目的是,此次定增,高瓴旗下两只基金高瓴——中国价值基金、礼仁卓越长青二期认购近8亿元,占总募资的将近4成,成为最大的认购方。

此次定增筹码争夺激烈。据汇川技术公告,该公司在6月11日收盘后向139名投资者发出定增邀请书,自发行方案和拟发送认购邀请书的对象名单报备深圳证券交易所后至本次发行簿记前,主承销商又收到12名新增投资者表达的认购意向。

据公告,参与认购但“落选”的知名机构包括:国泰君安、申万宏源、高盛、泓德基金、华夏基金、泰康人寿、富国基金、兴全基金、润晖投资、银华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其中,千亿私募高毅资产两只由邓晓峰管理的产品,也参与了申购,但申报价格只有51.5元/股,最终落选。

值得一提的是,汇川技术在机电领域相关业务上,与此前高瓴布局的上海机电有所重合。截至今年一季报,礼仁投资旗下的卓越长青私募基金持有上海机电2686万股,位列第三大股东。上海机电拥有世界销量第一的单体电梯生产企业“上海三菱”著名品牌,主营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生产,公司生产的精密减速器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下游行业的关键零部件。

这正是高瓴近两年逐渐增加投资占比的赛道。

高瓴布局新方向:硬科技

高瓴资本一直以来以长期价值投资著称,旗下的在管的资产已经超过了650亿美金,投资具有重仓持有、注重大消费、精选白马股的特点。这两年以来,高瓴开始增加硬科技和碳中和方向的下注。

6月15日,高瓴资本董事总经理辛音在一场线上交流中表示,高瓴将新发一类专门针对偏硬科技产业领域投资的基金,“我们觉得在整个偏硬科技产业领域,无论在需求端,还是供给端,过去的12~18个月,以及未来的3~5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结构性窗口期。”

科技产业基金将聚焦三个方面:

第一个,聚焦技术端的新趋势;

第二个,要求投至少现在已经是国内最优质的研发队伍,并且未来还具备成为全球最一流的研发的队伍;

第三个,聚焦实打实的研发高技术的壁垒,我们希望技术在全球领域都能是领先的,并且技术本身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要足够的高,稀缺性要足够的强。

辛音还介绍了高瓴在科技领域挑选项目的一些标准,“如果技术看上去很强,但是并没有特别的商业应用场景,或者用户并没有表示出明确的付费意愿的话,这类的投资我们会非常谨慎。只有商业化非常明确,客户愿意付费并且持续付费,还有越来越多客户跟进,我们才会进行投资布局。”

高瓴500亿布局碳中和及产业链

今年年初以来,高瓴成立了首支“绿色基金”、发布了业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