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都是劳动的产物。然而,管理、数据专家纪坪在其所著《“懒”经济学》一书中却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懒”是人的本能,能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恰恰是那些通过创意来迎合人之懒惰本能的人。作者的这种看法虽然“大胆”“叛逆”,但还是有几分道理,甚至有可能成为撬动经济需求端的一个重要支点。
《“懒”经济学》一书让读者见识了自身存在、可笑却习以为常的诸多“懒”心理和行为。但同时,该书还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变消极为积极,说服读者将一些“懒”的习惯转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懒”,如果放任自由,就会让人颓废、经济萧条、社会发展停滞,可如果循循善诱、借力打力,就会使一些“懒”的行为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点有些像我们现在搞垃圾分类时常说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世界发展确有“懒”的一份功劳
世人对“懒”,尤其是别人的“懒”有着很深刻的鄙视,因此,不为“懒”做些细致、扎实的正名,《“懒”经济学》一书无法自圆其说。可该书只用三言两语就基本削弱了人们对“懒”的偏见。比如,作者的老师卢希鹏教授在为该书写的序中就指出,科技始终来自人性,而人性多半是“懒”的,所以成功的科技一定要满足懒人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对科技的使用必须做到怎样让懒人不费力气,学得会、也爱用。
“如果你不懒,你无法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如果你不懒,也无法研发出大多数懒人想要的科技。让我们一起学习发懒吧,了解懒人的想法,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作者也呼应认为,所有创新的发明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懒”、更悠闲,而人也因为有惰性,才会有动力去思考并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减轻负担,或去寻找能够创造最大效能与效率的方法。比如,人们懒得到实体店购物,就发明了电子商务;懒得到图书馆查资料,就创造了搜索网站;懒得到电影院,就有了视频网站……像汽车、飞机、电脑、智能手机等,也都是在帮助人们“偷懒”。所以,从人类的科技发展成果看,世界发展的确有“懒”的一份功劳。
作者在为“懒”正名时,虽然强调了“懒”的积极作用,但也并未否定“懒”的消极影响。卢希鹏教授在序中就强调,不动脑筋的懒人是不会成功的,独立思考、动脑筋的懒人才会成功。卢教授和作者都同时提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猫、狗、猪看起来都懒懒的,但是它们的懒却不一样。猪懒得动脑,只能算是个“人手”;狗懒却忠心,是个“人才”;猫虽懒,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个“人物”。作者更认为,需要培养懒人思维,而不是懒得无所作为,也就是说要在有责任感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以最省力的方式来实现目标。为了防止读者误读,作者还特别强调:“记住,这本书说的懒不是废,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为了让自己能‘偷懒’,所以好好思考怎么做才能更省力;为了让客户能‘偷懒’,所以好好思考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及服务能够让他们更轻松。”
形“懒”而神不“懒”
一个有作为的懒人应该是形“懒”而神不“懒”的聪明懒人,即在行为举止上可能显得很懒散,但在精神上绝对拥有一个勤奋肯动脑的灵魂。
怎样才是形“懒”而神不“懒”呢?作者认为,只有能够扔掉“杂务”和“杂物”、做事简约的人,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率和处事效率。所以,聪明的懒人将未来根本不太可能用到的东西视为“杂物”,不让其进入家门;把未来根本做不到的工作看作“杂务”,不将其列入计划。
可能有人会反驳:“不少具有高度创意的人,桌面不也是凌乱的吗?”对此作者解释道: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具有高度创意的人通常是乱中有序,而且桌面上很少有用不到的垃圾。这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所有用得到的东西,以较随意的方式,摆在自己脑袋能够管理得到的地方而已。
作者在书中很善于利用名人的睿智话语来为“懒”“站台”,看来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聪明懒人。比如,为了在精神上勤于思考不懒惰,人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有放弃的勇气,才能找到最适合的目标”。对此作者引用李小龙的一句话:“目标不一定总是要达到,目标是用来帮助你瞄准方向的。”作者连爱因斯坦也没“放过”,用他的一句话“补了一枪”:“天才和笨蛋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天才是有极限的。”作者对这一“枪”的解释是:“认为自己没有极限,相信只要坚持目标就会成功,这才是一种愚蠢。
经济生活中的“懒”思维
作者在书中论述的那些具有积极性一面的“懒人思维”,并不局限于纯经济学,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作者在谈到“快乐经济学”时提出了一个“懒人思维”:要有享受“赚到了”的快乐感觉。这种思维针对的“梗”是,作者的一位朋友为了买到“买一送一”的咖啡,便邀请友人一起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虽然赚到了赠送咖啡的小便宜,但两人排队的时间若用来挣工资,其价值远超一杯咖啡。对此,“理性”的看法是,既然决定要花钱消费了,就应该做个惬意的消费者,而不应像这两位人士那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没省多少钱。可作者却很认同这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