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
2018年9月26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一重集团,走进轧电制造厂车间、水压锻造车间,察看企业生产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是有着近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行百里路半九十,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没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和困难。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他勉励大家,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制订好发展路线图,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
——据2018年9月26日
【企业心声】
制造业要靠自己!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我们通过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在重大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近三年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37个,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2020年,中国一重集团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17%,营收同比增长39.41%,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翻番、三年跨越的逆势增长奇迹。
对于改革创新,中国一重是动真格的。我们正在进行第三次创业,第三次创业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个千亿级的平台。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
时光回流一甲子,一炉火红的钢水倾泻而下,中国有了自己的“乌拉尔重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
历史的厚重,在这里沉淀为一部生动的“纪录片”。方正的厂房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风格,厂区内鼓劲的宣传横幅随处可见,身着蓝色工作服的三五工人骑着自行车从其间穿行而过,令人闪回至那段为我国重工业“打地基”的激情岁月。
时代的跃进,在这里浓缩为一幕精彩的“科幻剧”。高耸的厂房里,横跨房梁的“天车”与铁索、巨钳往来穿梭,烧得火红透亮的合金钢锭在火星四溅中被“捏”出模样,控制这一切只需手触方寸之间。这里,没有什么目标不可实现。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擦亮一重的“招牌”,靠的就是一股自主创新的“韧劲”与改革求变的“巧劲”。
以“一”为重:
生于空白,更要填补空白
在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厂房外,记者见到了几个“怪模怪样”的大家伙:巨大的“铸鼎”上开着“侧窗”,半圆的“脑袋”上长着“犄角”,钢制的管身“划出”流线型的弧度……
它们的“学名”分别是蒸发器管板锻件、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段锻件、核岛冷却剂奥氏体不锈钢主管道等,是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5号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试验组件。
“核燃料的反应就在这些压力容器形成的空间内进行。我们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既能提供核岛一回路全部铸锻件,又能生产核岛主设备的供应商之一。”铸锻钢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晓禹颇为自豪地说,“这些部件都是一体化锻造成型的,而非后期焊接,这对我们的锻造工艺是一个极大考验。同时,钢锭的尺寸又特别大,对于冶炼的纯净性、均匀性和致密性也是挑战。这样的工艺水准和制造规模在整个市场上尚属首例。”
“第一”是怎样炼成的?扎根在研发一线的杨晓禹对此感触颇深,“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买不来的,克服技术难关,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
中国一重就是从“一穷二白”中走过来的。
中国一重的前身是第一重型机器厂,是1954年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当年,工厂实行“边建设、边准备、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建设高潮时,这里一度集中了2.5万余人的建设队伍,汇聚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施工机械。中国一重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振兴和发展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任务与使命。
不负众望,中国一重也将众多的“第一”写进了自己的成绩单。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一重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150mm方坯粗轧机和第一台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为中国没有成套重型机械设备的历史划上了句号;1970年9月,为巴基斯坦研制的三辊弯板机试车成功,这是中国一重第一台走出国门的大型机器产品;新世纪以来,中国一重又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15000吨水压机,成功打破该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
“过去都是我们学别人,现在反过来是我们把‘老师’撵出了市场。”刘明忠欣喜地说。如今,中国一重已累计为国家电力、石化、冶金、矿山、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了500多万吨的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和新材料,手中掌握的“绝活”数不胜数。
让“中国制造”站上世界舞台,“台下”是数十载的研发苦功。近5年来,中国一重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高达32.9%;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28项,7项“卡脖子”技术中已完成3项攻关任务。
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路,正是我国工业体系自立自强的发展史。
从最初的“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今天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突破28%,成为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