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平价元年不平静:材料价格飙涨 产业链矛盾激化
时间:2021-06-17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6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了今年起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实行平价上网。今年进入光伏平价时代早已是业内共识,然而,平价元年并不平静,爱旭股份的一纸举报材料令光伏产业链价格飙涨所引发的矛盾公开化。

去年,多晶硅料价格最低仅有5.6万元/吨,不过就在上周,硅料散单成交最高价触及22.5万元/吨,涨幅近三倍。在举报材料中,爱旭股份将矛头直接对准通威集团旗下永祥股份,称其将多晶硅价格“月度定价”调整为“周度定价”,助推了硅料价格的快速上涨。

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去年以来,光伏行业百亿元级别的扩产计划频频登场,行业“水桶腰”的格局愈发明显,中游的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远高于硅料产能及终端需求,大举扩产看似行业繁荣向上,但也透出非理性的气息。4月份以来,光伏玻璃价格经历了断崖式下跌,而从硅料到组件,产业链价格压力继续传导,一旦终端需求不济,下一个崩盘的会是谁?

上述举报事件曝光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协会建议,相关企业应自觉抵制对多晶硅、硅片产品的过度囤货、哄抬物价行为,自觉抵制电池组件环节低价倾销等恶意竞争的不当行为,让硅料价格尽快回到正常区间。

组件交付频现违约

受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扬影响,叠加上半年是需求淡季等因素,开工率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爱旭股份开机率降至60%的情况也不是个案。

今年4月底,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硅片开工受制于硅料,由于没有硅料库存,公司已经停了2000多台单晶炉设备。彼时,他还曾透露,为保障对下游客户的硅片长单交付,隆基合肥电池工厂已经停产,泰州的电池产线也停产了一部分。

面对产业链价格的动荡,今年一季度,在部分组件招标项目中,二线企业以低价中标,一线企业反而是因为投标价较高而丢标。丢标或许还是小事,更令一线企业苦恼的是,去年低价中标的订单要如何交付。

“虽然订单违约量不是很大,但公司法务天天都在处理违约的事情。公司毕竟是要长期经营的,如果都毁约的话,明年还怎么做啊。”上述头部企业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了公司当前面临的窘境。据悉,去年国内招标的组件价格最低到了1.2~1.3元/W,由于组件招标和交付有时间差,现在产业链价格上涨导致组件成本增加,“之前签的单子发不出去,发出去就是亏。”

面临这一问题的企业绝不止一两家。在近日举行的SNEC光伏展期间,晶澳科技董事、执行总裁牛新伟向记者表示,去年签的组件订单有些确实很有压力。而在此前,钟宝申也谈到,产业链价格的上涨对于公司去年转移过来的15GW组件订单造成了一定影响。

牛新伟表示,去年签的订单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客户愿意接受重新谈判定价,或是同意延期发货、寄希望于三四季度产业链价格出现松动。与客户协商的另一种途径是,之前签的订单继续按投标价格实施,等到了明年,客户能够在优质订单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的话,前后订单加在一起也差不多能够保本。”

当然,有客户愿意接受重新谈判,就一定有不愿意接受的。面对后者,用牛新伟的话来说,企业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像是五大四小这样的电力央企,都是长期客户,如果谈得不好被客户拉入黑名单就不好办了,组件厂商更不愿意承受这样的风险。”

隆基面临的情况与晶澳类似,根据钟宝申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的表态,隆基也正在跟客户协商,去年转移过来的15GW组件订单中,有的客户表示谅解,并给予了一定的价格提升。“当然,也有一些客户无法调整价格;还有一部分客户虽然无法调整价格,但可以给隆基一些明年、后年的订单,并在届时的价格上给予一定补偿。”

至于今年新招标及新签约的组件订单,虽然组件厂商不会再有成本增加的压力,但是,组件价格已经飙升至1.8元/W的水平,这影响到了下游电站运营商的投资收益,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负反馈,即下游需求的抑制。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从SNEC展会上获得的信息显示,国内光伏组件项目招标步伐已经大幅减缓。

另一个能够证明光伏产业链博弈加剧的例子是,今年一季度,上游价格的持续走高使组件环节开工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4月份光伏玻璃价格的大幅走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组件制造商的成本压力,组件开工率有所提升。然而,正是此时,硅片、电池等环节大幅提价,继续把压力向组件端传导,面对上游的不断挤压,6月以来,组件排产环比再度下滑。

无序扩张是矛盾根源

“光伏其实是一个消耗非常大的行业,企业在投资新产能的过程中,上马了大批的单晶炉和电池、组件制造设备,虽然这些设备的物理寿命期很长,但是由于光伏技术迭代迅速,这些设备所代表的技术寿命期又很短,设备不断被淘汰,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一家位于江苏的光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言下之意,当前的供应链矛盾一定程度上是源于行业的无序扩张。

证券时报记者此前曾统计过硅片环节的投资情况,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高景太阳能、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