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券时报记者就下半年全球和中国经济形势,分别对花旗银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进行了采访。
通胀预期:
恰似你的温柔
证券时报记者:美国刺激政策的后果正在显现,全球通胀预期上行、资产不断升值,这对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市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屈宏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既有供给端也有需求端的因素。一方面,基于疫情的原因,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商品运输和出口受到影响,从而使得供给相对紧张;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速的较快恢复,从需求端进一步推升价格。但是,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周期,从涨幅和持续时间上都将难以形成类似00年代的超级周期。与上轮周期类似,中国仍是拉动需求端的主力军,但与当时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依赖性已经大为降低,消费和服务业占据更为主导的地位,因此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难以达到昔日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随着疫苗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普及度不断提高,服务、消费有望加快增长,全球对商品的需求或将相对减弱。
于中国而言,尽管PPI在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增速,但向CPI传导有限。PPI近期上涨速度较快,但其涨幅主要来自生产资料价格(2021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5.8%),生活资料价格则仍然相对平稳(2021年以来累计涨幅仅为0.1%),因此向CPI传导也将相对有限。此外,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CPI也受到拖累。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复苏依旧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消费和制造业复苏相对落后,小型企业仍未完全恢复元气。因此,全年CPI通胀仍将相对温和,应不会超过央行3%的目标,难以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明显掣肘。
王丹:美国最近的通胀压力来自经济复苏,而非货币扩张。观察分项可发现,价格上涨的主要地方是能源、旅游、交通、教育、房租。除了能源价格受到大宗商品涨价的推动而不可控之外,其余都来自需求复苏。刺激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工资并未随着通胀上涨,且就业率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不过,对于新兴市场的许多国家,比如拉美区域,通胀很容易失控,在去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今年再继续刺激会推高债务风险。
3月之后,美元指数走强。如果能够通过6万亿美元的年度财政支出,经济复苏动能会更强,对中国出口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最近美国的高通胀数字引发市场担忧,使得美元又短暂走弱。随着财政刺激款项的发放,美国经济在未来2~3个季度将会受消费拉动短暂过热,从而导致美元走强。如果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2万亿美元基建刺激方案,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将上调,美元指数将进一步上涨,给人民币造成贬值压力。
升值压力:
6~7两点一线间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看待近期人民币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的动力和持续性如何?又该如何看待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子和走势?
刘利刚: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比如中国持续增长的态势优于其它主要经济体,海外机构投资人还在积极配置人民币资产,中国还是一个贸易顺差国。近期RMB的升值动力,是由美元的走弱和中国与海外经济体的较大利差造成的。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退出,不仅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考虑海外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避免货币政策正常化所引起的在岸利息水平飙升。
屈宏斌:短期来看,人民币确实面临升值压力,但中期来看不会出现持续单边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在一定区间里双向波动。2020年,由于中国在经济和政策上相对其他国家走在前面,存在升值动力。但今年以来,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疫苗的普及以及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国相对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这一先行优势受到削弱。中国经济增速由于整体势头放缓以及去年基数抬高,下半年或将有所回落。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继续复工复产将降低中国出口的不可替代性,商品贸易顺差或将持续收窄;而随着全球疫苗的普及,出口需求有望由商品逐渐转向服务,中国服务贸易继续逆差。因此,经常项目顺差或将在下半年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也将减弱。政策已下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允许更多资金外流,并重新推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此外,政策制定者也多次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较难出现超过其周期性的过快升值或贬值。整体来说,中国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中期内仍将相对稳定,对美元汇率将继续在一定区间内双向波动。
王丹: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主要来自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中国贸易盈余的变化和对中国货币政策走势的判断,因为汇率是由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决定的。最近美国的高通胀数字引发市场担忧,使得美元短暂走弱。但是,随着财政刺激款项的发放,美国经济在未来2~3个季度将会受消费拉动而短暂过热,进而导致美元走强。
同时,中国的贸易顺差尽管在一季度保持高位,但二季度之后规模预期会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商品进口的增长将快于出口。在今年年底前,人民币贬值力量会占据主导性,但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