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瞄准的是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一项重要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拉开序幕。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12所顶级大学入围。
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瞄准的是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接近这些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技术学院同样是高等教育体制一次深层次改革,12所大学的建设机制并不一样,有的设立实体学院,有的整合相关学院资源设立虚拟学院;有的从校内学生中二次选拔学生,有的在今年高考公开录取;有的专注于特定领域,有的则综合布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技术学院的研究范围,主要不是“卡脖子”技术,因为“卡脖子”技术是核心关键但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已有技术。未来技术则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颠覆性影响,但是当前尚未实现的技术。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020年10月16日在C9高校校长座谈会上讲道:大学不要管当前的“卡脖子”,大学的责任是“捅破天”。而华为正是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聚焦哪些未来技术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此后,一批顶尖大学开始筹备并向教育部提出申请。上述接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各高校瞄准的领域各有特色,但均与已有研究基础的优势学科相关。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0年9月23日成立,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人才队伍。
学院可谓汇集了顶尖资源。以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为例,其建设总投资17.17亿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出任主任,负责“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工艺建设及运行管理,目标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革命性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产生重大原创性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第一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的大学,从其名称“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可知,聚焦于航空航天领域。
东北大学在工业智能领域设置未来技术学院,提出为国家未来工业智能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东南大学则利用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优势,聚焦芯片设计、信息材料、未来通信、智能感知4个方向中的未来技术。
还有的大学方向较为泛化。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布局智能感知、数据、AI+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建设人体感知及智慧健康、跨媒体感知和混合智能、数据与数字孪生、数字普惠金融等4个未来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将未来技术学院设在了威海校区,该校区是哈工大的新工科试验区,已建设了9个新工科专业,培养出了全国首届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官网消息显示,该校区海洋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均有参与。
从这些大学聚焦的方向,可以一窥未来技术的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认为,未来技术不同于高新技术或前沿技术,后者指的是刚刚被人类发明、创造并能够掌握和使用的技术,代表着人类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最新成果;前者则还需要人类去预测、分析、探索和研发,需要经历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发明出来,而后才能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更之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甚至认为,“未来技术不是‘卡脖子’技术,‘卡脖子’是核心关键但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已有技术。‘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是未来技术的基本特征,既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也包括对已有先进技术的创造性集成。”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未来技术研究在当前甚至还‘没有用武之地’,”上述接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人士说,“但未来可能大有作为,比如从1895年发现X射线到1957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中间隔了几十年。”
未来技术学院还有鲜明指向,那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林健指出,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宗旨,以主动支持实现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为己任,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制造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
汇聚哪些交叉学科
事实上,国内大学对未来技术研究的布局早已开始。业内人士认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天津大学变革性化学与未来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等都属于此种探索。
如何预见哪些领域会出现革命性影响的未来技术?在2021年第2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登的专访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江雷谈道,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突破差不多都是发生在多学科交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