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中信证券明明: 全球货币政策将回归"正常化"
时间:2021-05-2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5、6月中国PPI或将继续面临上行压力。

美国东部时间5月20日,美联储公布4月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显示,部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the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委员认为,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朝着两大目标快速前进,那么在未来某次会议中开始讨论调整美联储资产购买步伐的计划“可能是合适的”。这是疫情在美国暴发以来,美联储官员首次讨论收紧货币政策立场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强劲的通胀数据影响之下,市场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不断攀升。5月11日公布的中国PPI数据再次超出预期,5月13日和14日,美国的CPI和PPI数据也超出市场预期。在大宗商品涨价潮的持续助推下,全球性的通胀似乎近在眼前。

那么,全球通胀是否已经不可避免?面对节节攀升的通胀预期,全球主要央行“大放水”的时代是否即将终结?中国又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全球市场对通胀关注度不断上升

《21世纪》:近期国际和国内市场对通胀的关注都在不断地加剧。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明: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是全球低通胀甚至是通缩的问题,这其中核心问题是全球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因此,尽管在2008年之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央行不断地进行货币宽松,对全球经济进行刺激,但是实际上在疫情之前我们发现通胀反而是越来越低的,甚至有些国家进入长期的低通胀,甚至负通胀,所以对应地进入了一个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代。

那么疫情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胀的压力在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在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很多国家陷入了疫情的影响,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去控制疫情。但是这些措施都会使得需求受到影响,比如出行需求,旅游、商务出行等的需求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需求被暂时地压抑。但是今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整体得到有效的控制,需求实际上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回升。同时,去年以来,全球的主要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强力的刺激政策。比如美国政府推出了号称是无限量QE(量化宽松)的政策,这种货币宽松的力度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刺激力度还要强得多。

因此,一方面是疫情对于需求的冲击是一次性的,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大家的这种正常的生活需求本身就有一个集中式的爆发和回补。另一方面,在全球自去年以来大规模的货币、财政刺激的背景之下,需求本身也有一个扩张。综上,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需求并不差,而且今年以来实际上需求还是比较强的。

从供给端来看,疫情对于供给的冲击反而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企业的生产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不是说今天疫情得到控制,明天就可以开工生产,特别是在现在全球整个产业链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任何生产都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够解决的,都是上下游产业链共同生产的一个过程。

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疫情在不同国家的发生和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有的国家控制得比较好,比如去年我们国家是疫情得到最先控制的,今年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初步得到控制。但是目前来看,以印度为首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反而疫情有加剧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国家,疫情的发展程度不一样。

《21世纪》:印度其实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么此次印度的疫情对全球产业链是否有影响?

明明:印度是主要的生产国,因此印度的疫情使得整个产业链受到了扰动。我提出一点,疫情对于供给的扰动可能是一个持续性的影响。而且,这两年可能还有一个大的宏观背景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都要求制造业回流本土。此外,一些企业的产业链实际上也在做一些新的布置和安排,比如前一段时间全球芯片的短缺等问题都对供给形成了扰动。

我们看到目前的一个情况,就是在疫情后的宏观经济和疫情前过去10年的宏观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不同。虽然刚才我们说一些中长期压制需求的因素,如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收入格局问题,短期都得不到解决,但是短期的供需缺口可能出现了变化。

所以,现在从过去的供大于求的格局变成了供不应求的格局。这实际上是推升全球通胀的一个基本的宏观经济预期,也是对于我们理解目前通胀的讨论的一个比较好的宏观背景。

5、6月中国PPI或将继续面临上行压力

《21世纪》:5月11日,中国率先公布4月CPI和PPI数据,在大宗商品暴涨的背景下,4月PPI同比上涨6.8%,创2017年10月以来的新高,4月CPI同比上涨0.9%,连续第二个月走高。此外4月非食品CPI同比涨幅也从3月的0.7%升至1.3%。你认为PPI是否已经出现向CPI传导的迹象?

明明:从国内的通胀数据来看,4月的通胀数据实际上是比较超预期的。4月PPI同比上涨6.8%,明显是高于预期。实际上我们可以跟历史的均值来比,6.8%基本上是属于历史的分位数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近年来,PPI比较高的一个时段大概是在2016和2017年,当时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宏观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