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是新中国唯一以“红”字褒奖命名的县,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是中国第一将军县。
但县城长久以来依然处在贫困中。2010年,全县66万人口里贫困人口达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更是高达30%。2015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红安县为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区,当时仍有10万贫困人口等待脱贫摘帽。在全县脱贫攻坚动员会上,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动情地说:“贫困不除愧对先烈,群众不富寝食难安。”
2018年8月,红安在湖北全省率先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在2019-2020年上半年扶贫成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不仅如此,红安地区经济状况呈现总体趋好的态势。2020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97.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是黄冈市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县市,高于全市6.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GDP平均增速为5.7%,与全国水平持平,甚至高于全省0.64个百分点。
2015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仅130.24亿元,可见在短短五年间增长竟超过50%。与此同时,居民人均收入也呈现大幅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825.65元升至12671元,与经济增速近乎持平。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见红安县在推动农民脱贫上倾注的心力。
事实上,2015年来,红安县第一产业处在有发展但整体变化不大的水平,从26亿到27.8亿的增加值远不足以支撑起该地区的生产总值。但是,第一产业却是红安县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根基。红安县人民政府力图扶持做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花生、红苕、植物油、有机茶等拳头农产品出发,打造红安特色名牌产品,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培植出一至二个红安特色农产品百亿元支柱产业,带动电商、物流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运行。
刚需倒逼
工业是红安经济运行的主要支撑,对经济的拉动在65%以上,但红安工业企业结构不优、规模不大、现代智能型新型大企业欠缺,对经济制约不容忽视。2020年黄冈市规上工业企业1264家,只有1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其中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平均产值不足0.68亿元,基本上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从统一核算的角度看,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全市水平也在70%左右,而红安这一比例仅过半百,红安工业的劣势可见一斑。
在这一背景下,红安县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育产业、提品质、促增收”的战略,确立了“两红两茶一菜一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3家,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过程中,比较大的困难还是实现自主脱贫。由于红安县的产销体系还不太成熟,很多自主种植的农户找不到销路,造成比较大的亏损。我们只能提供一定的补贴,另外尽量引进一些大型的加工企业,来帮忙消耗库存。目前我们能够保证他们种多少,我们就收多少。”其中,红虹食品有限公司、红虹电商有限公司就是在村集体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这两家公司的创办人张景是小丰山村香莲产业的发起人,2016年他加入湖北供销惠侬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红安分公司总经理,带领团队来到红安县小丰山村,流转土地三百余亩,发展香莲产业。事实证明,他不仅会种,更会销。借助惠侬公司网店,张景一年卖出真空包装干莲子1000多万元。仅在小丰山村,他每年带动村民增收近60万元。
机缘巧合下,2018年,张景决定租用小丰山村的扶贫车间,开发红薯酸辣粉。此时,小丰山村已从重点贫困村出列。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里决定发展加工产业,先后建立三栋厂房,共计1500平米,同时在租金上提供优惠。
2019年3月,公司注册成立。4月,“兴霸”牌红薯酸辣粉上市,很快就成为了网红,供不应求。据悉,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收获红安苕500多吨,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去年更是高达7000万元。2021年1月,“兴霸”牌热干面开始热销,1月,单品销售额300余万元;2月,单品销售额400余万元;3月1日至24日,单品已卖出800余万元,跻身“爆款”。
不仅如此,为解决原料问题,2020年初,红虹食品在红安流转土地600亩,建立标准化红薯种植基地;与12家红薯种植合作社签订订单,以每公斤1元保底价收购红薯,涉及面积4000余亩。8月,年产7000吨红薯淀粉的加工厂在红安县川东产业园投产。据悉,市面上淀粉型红薯一斤售价3-4毛,新鲜的则能够销售到2-3块钱一斤,而一亩地大概有2000-5000斤的产量。由此可见,这对于种植户来说不失为又是一种保险的路径。
据悉,仅种植一项,2020年累计带动村民增收920万元。加上小丰山村45名村民100余万元务工收入,红虹食品2020年带动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今年,公司将把红薯基地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红薯种植加工的产业链、价值链。
“扶贫扶长远,关键看产业。”小丰山村三个产业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村民可以就近务工,年收入增加3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今年固定收入已达到三十九万元,昔日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改革共